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據調查,舟山地區網箱養殖大黃魚主要病害是爛尾病(即細菌性體表潰瘍病),本文對大黃魚爛尾病的發病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對策。
一、網箱養殖大黃魚爛尾病的發病原因
1.癥狀:病魚體表、尾柄和上下吻部充血發紅,逐步發展成皮膚腐爛,鱗片脫落,尾、胸、腹鰭基部充血,肛門紅腫,體表常有潰瘍斑。嚴重時,下頜斷裂,尾柄爛掉,露出骨骼。病魚失去食欲,離群獨游,腹部朝上、打轉,解剖可見肝、脾、腎、腸均充血,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腸道內有淡黃色粘液。一般體表出現出血癥狀后,病魚在2~7天便死亡。
2.流行情況:大黃魚爛尾病是舟山海域網箱養殖中最為常見的一類疾病,尤其是深水網箱養殖更易發生此病。舟山地區所有深水網箱養殖單位都發生過該病,占大黃魚所有病害的70%以上。春夏秋季均會發生,尤以8~10月最多。此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3.發病原因:①潮流、臺風的影響。每當舟山海域經歷一次大臺風或大潮汛后,網箱養殖大黃魚就會普遍發生一次爛尾病。當深水網箱放置在潮流超過1米/秒的海域后,如果網衣底部固定不牢,網衣會隨潮流而漂起,使魚體擦傷后繼發性細菌感染。②管理操作不當,因換網、拉網捕魚、高溫期間運輸等原因引起魚體擦傷。③因海葵等附著生物大量附著在網衣上,一方面導致網箱內水環境變差,另一方面海葵會分泌毒素,蟄傷大黃魚,使大黃魚到網衣邊摩擦身體,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④養殖密度過高,引起魚體的擦傷。
二、爛尾病病原菌的分離與確定
采集患病大黃魚按無菌操作方法,從病魚的尾鰭病灶處和肌肉中分離到兩種菌哈維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后經對這兩種菌進行人工回歸感染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哈維氏弧菌是強毒菌株,溶藻弧菌對健康魚體無毒性。另外,2003~2004年我們多次從大黃魚的爛尾處分離到類似的菌株,為此,我們認為哈維氏弧菌是舟山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爛尾病的主要病原菌。
三、防治方法
1.網箱放置海域的潮流不要超過1米/秒,若超過則應設置防浪堤阻流。
2.加大重力式全浮網箱的重力塊,盡量不使網衣漂浮起來。我們在比較臺灣生產和舟山生產的深水網箱裝置中發現,舟山生產的深水網箱在加大網衣重力塊時,圓形浮架要沉到水面以下,因此建議加大圓形網架的直徑,以增加浮力。
3.在迎潮流的外側網箱放養抗流性較好的鱸魚、美國紅魚等魚類,在內側網箱可放養大黃魚。在較外面的深水網箱放養0.2~0.3千克/尾的大魚種,在里面的小網箱里放養0.2千克/尾以下的小魚種。
4.對剛運到的魚種進行藥浴,預防運輸途中魚體因擦傷而引起的細菌性感染。
5.換網、拉網、捕魚、運輸、分箱等操作要小心,盡量避免擦傷魚體,高溫季節盡可能減少操作。
6.網衣使用INTERCRENE881涂料,能夠有效地防止水生生物在網箱上的附著。對于小網箱,一旦網衣上附著較多附著物,就要及時換網。
7.控制放養密度。按網箱實際有效水體,每立方水體放養10~15尾大黃魚魚種。
8.及時撈出病重魚和死魚,防止互相傳染。
9.高溫期,在水面下50厘米處吊掛三氯異氰脲酸緩釋片,48米周長的網箱每箱吊掛4片,對水體進行消毒。
10.每次臺風來之前或大潮訊來臨之前,用“潰瘍平”魚藥或其它抗生素拌餌投喂,預防爛尾病的發生,能收到較好效果,臺風或大潮汛過后,患爛尾病的大黃魚會顯著減少,繼續用藥餌治療,就能迅速痊愈。
11.對已發生爛尾病的病魚,要有病早治。用“潰瘍平”魚藥拌餌進行治療,每千克魚體重每天用藥1克,視病情連續投喂3~5天。注意第一次用藥要按劑量用足。大黃魚在得病以后,容易減食,此時要根據魚的總體重配足藥量,爭取一個療程治好爛尾病。
12.在整個養殖期,同一網箱多次發生大黃魚爛尾病的時候,要注意更換治療藥物,避免魚體產生抗藥性。最好的辦法是一邊按過去使用的藥物進行治療,一邊把病魚送有關單位進行藥敏試驗,用篩選出來的最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