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魚病防治的總體原則是"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當前魚病防治中應該倡導五種觀點,做好疾病防治。
一、選用良種是魚病防治的首要工作
良種具有極大的增產潛力,這種潛力主要體現在良種生產性能優異、抗病力強等方面。大范圍大批量選用良種,提高良種率,對于減少養殖階段魚病發生幾率具有事牛功倍的效果。
二、構建優良的養殖環境是魚病防治貫穿始終的任務
與養殖魚類相關的環境因素有很多,如水質、水溫、水位、水流、底質等。我們要針對不同的養殖對象始終構建不同的優良地養殖環境。
構建優良的養殖環境主要應從四個方面著手:
1.選擇適宜養殖的地區并配備必需的養殖設施。
2.制定科學合理的養殖模式,實施規范化的技術操作規程。
3.嚴格投入品質量標準。
4.全程監控,及時調整發生變化的環境因子。
三、增強魚體免疫力的工作不能忽略
這里主要是指增強魚體獲得性免疫力。這個免疫力增強后,養殖對象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會相對增強,發病幾率也會相對降低。在長期的生產實際中,人們摸索形成了許多增強魚體免疫力的好方法。概括講有兩條:
1.注射(投喂或浸泡)疫苗。針對特定魚類的某種或某類疾病,制取疫苗并通過注射、投喂或浸泡等形式,將疫苗接種到養殖對象體內,使其獲得免疫力,不發(某種或某類)疾病或少發疾病。這種方法在水產上應用較早,實踐證明其防病效果比較理想。
2.人工刻意改變小環境,讓養殖對象產生適度的應激反應,使其在真正面對環境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從而達到不發病的目的。關于這點我們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魚苗運輸前我們要對其進行拉網與密集的鍛煉,使其排泄體內廢物、適應密集生活,從而提高運輸成活率。另外,在斑點叉尾回網箱養殖中和商品魚運輸前,采用適度密集方法,可以增強體質降低養殖階段的發病率,提高商品運輸成活率。
四、正確認識藥物的作用和地位
1.藥物并不是萬能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新的藥品、新的工藝被廣泛開發并及時運用到生產實際中,較好地控制、殺滅了一些病原體,達到了治療魚病的目的。但這并不是暗示我們"魚病并不可怕,即使病了也可以治好它"。要知道我們不僅對很多魚病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法(如病毒病、孢子蟲病、小瓜蟲病等),而且對一些看似已在技術上突破了的魚。ㄈ缂毦约膊、寄生性魚病等)在生產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成年累月的使用魚藥后,魚池底質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病原體也產生了很強的耐藥性,再加上水體用藥基礎數據缺乏等,導致魚病的治療難上加難,甚至毫無療效。
2.使用魚藥是我們極為慎重且迫不得已的行為。在大量的前期預防工作中,如果因為某一環節工作失誤,導致魚病發生時,要本著極為謹慎嚴肅的態度,按規程使用魚藥。決不能將養殖用藥隨意化、無節制化。
五、倡導規范用藥
規范用藥是在人們對水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產生的。其概念就是要從藥物、病原、環境、養殖動物本身和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因素考慮,有目的、有計劃和有效果地使用漁藥。
從政策法規層面講,規范用藥包括"二個不":
1.不使用違禁藥品或化學品及其衍生物。
2.不違背休藥期制度。
從技術層面講,規范用藥包括"四個正確":
1.正確診斷魚病。要通過現場疫情調查、病原體檢測等方式,準確診斷魚病種類及危害程度。
2.正確掌握魚病發生區域環境因子與養殖對象用藥既往史的基礎數據,為本次用藥提供依據。
3.正確選擇、使用魚藥。要從"有效、安全、經濟和方便"等四方面出發,全面考量選定魚藥。
4.正確評估治療方法(包括魚藥)的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