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江蘇無錫的宜興、常州的武進等地主要以養殖鳊魚為主,據初步估計,其鳊魚的產量占全國鳊魚總產量的20%之多。但是近年來,隨著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養殖環境逐步惡化,鳊魚的病害也越來越多,給鳊魚養殖產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讓不少養殖戶“聞病色變”。筆者于2007年多次到宜興、武進等地鳊魚養殖區進行調研考察和技術服務,對當地鳊魚疾病防治過程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供廣大養殖戶朋友參考借鑒。
一、鳊魚疾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養殖環境嚴重惡化
一方面,當前的鳊魚養殖大多是高密度的集中養殖,大量投餌、施藥,導致池塘環境不斷惡化,與此同時的是對池塘的清整(包括清淤和修整池塘)、消毒和改良等措施又嚴重缺位,所以勢必會造成疾病的頻發和流行。“重消毒、輕清塘”是當前水產養殖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蘇南的鳊魚養殖中也不例外。池塘淤泥中含有的大量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卵等病源生物,應該是導致蘇南地區鳊魚疾病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
2.投喂變質飼料
提前將飼料放入投餌機在烈日下曝曬是蘇南地區鳊魚養殖中最普遍的現象,曝曬過程中,一些熱敏性、光敏性物質必然會發生反應,而另一些成分也會氧化變質,投喂了這樣的飼料,勢必會造成鳊魚的肝膽受損,引發肝膽綜合癥。
另外也有部分養殖戶不注重飼料的存放,直接將飼料置于潮濕或易遭雨淋的地方存放,飼料霉變情況較為嚴重,這也是鳊魚疾病多發、頻發和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3.濫用藥物
筆者發現,蘇南地區鳊魚養殖過程中藥物的濫用主要有如下幾種表現:①在未對病魚進行診斷的情況下,就憑經驗用藥,不僅延誤了治病的最佳時機,而且還可能導致藥害死魚;②長期大量使用抗菌藥物,造成肝膽損傷,導致魚體自身免疫力降低,體質下降;③長期低劑量用藥或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治療疾病,導致細菌產生了嚴重的耐藥性;④在不了解藥物的配伍禁忌的基礎上,隨意配伍用藥,輕則引起魚體器官受損或藥效降低,重則引起死魚事故發生。
4.疾病后不注重調養與護理
魚病在得到有效控制后,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加強對病愈魚的調養與護理,是加快魚體恢復、提高魚體質、降低魚病反彈率的有效措施,但這也是被大多數鳊魚養殖者所忽視的問題。不少養殖者一旦看到沒有死魚了,馬上就恢復正常的投飼,而沒有投喂添加有強體保肝、抗應激類藥物的飼料對病愈負體進行調養一段時間,加強魚類體質的恢復。因此,病魚在恢復期間,一旦遇到天氣或水質突變,又會重新發病,這就是蘇南地區鳊魚疾病一直難以徹底控制的主要原因。
二、鳊魚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1.徹底清塘
據報道,在5~10厘米的池塘表層淤泥中,各種致病菌的數量約為整個養殖水體的50%,故必須定期清挖。池塘的清整消毒必須從清淤和消毒兩方面進行,不可厚此薄彼。從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養殖戶都只消毒不清淤,池塘淤泥太深,是致使細菌性敗血癥頻繁暴發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視。因此要搞好該病的防治,就應從長遠著想,每2~3年清挖一次池塘中過多的淤泥,每年最好空出一定時間給予休整,并排空池水,讓日光曝曬或嚴寒冰凍,以利于改善底質和殺滅病原。
2.適時調水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蘇南地區鳊魚放養密度大,攝食量和排泄量都很大,水質極易惡化,因此在養殖過程,必須加強水質管理,適時調節水質。根據水質的惡化程度,及時潑灑一些化學的或生物的水質改良劑,嚴重時,還可以經常加注一些新水或換掉一部分水,使水質保持良好。
3.科學投飼
把好飼料關,選擇營養全面的優質配合飼料進行投喂。飼料是魚類健康養殖的物質基礎之一,在其選擇過程中,不能以價取之,必須以質取之。同時根據魚類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飼料及其投飼量,做好“五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定人)投飼工作,確保養殖魚類每天都能吃飽吃好,切記不能在投飼前將飼料倒入投料桶中曝曬。此外還要做到不投喂劣質、變質和任何霉變飼料。
4.定期預防,及時治療
每半月用生石灰、三氯異氰脲酸或穩定性二氧化氯等藥物對池水進行消毒一次,配合投喂一療程的用抗菌藥物(如達克菌)制成的藥物飼料,采用這種措施處理的魚塘,幾年來細菌性敗血癥的發病率很低。
發病后,及時邀請技術人員對魚病進行準確診斷,然后對癥用藥,切不可憑經驗或隨大流盲目濫用藥物。作者單位:湖北武漢華揚動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