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品種選擇
我國鱖類魚有11種。主要種類有翹嘴鱖、大眼鱖、長體鱖、斑鱖、暗鱖、波紋鱖、麻鱖、漓江鱖等,其中翹嘴鱖、大眼鱖和斑鱖分布較廣,個體大,資源量較多,是作為食用魚的經濟種類,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常見種為翹嘴鱖,珠江流域以大眼鱖數量較多。而其他的如暗鱖、高體鱖等由于分布區域狹窄,個體小、生長慢,所以漁業價值不大。
二、養殖場所的環境與管理
(一)環境要求
1.水體環境養殖場所應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質供給。水源以無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庫水為好。養殖用水水質要求pH值為7~8.5,溶解氧應大于5毫克/升,總硬度以碳酸鈣計為89.25~142.8毫克/升,有機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硫化氫不允許存在。
(二)池塘條件
1.池塘形狀和周圍環境池塘形狀應整齊有規則,最好以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為好,長寬比5∶3為宜,這種長方形魚池不僅外形美觀,而且拉網操作方便,注水時較易形成全池的池水流轉。坡比為1∶(1.5~2.5),塘底向排水口處要有一定的傾斜度,便于干塘捉魚,塘內最好培植少量水草,有利于鱖棲息和捕食。
2.面積和水深面積一般以0.5~0.7公頃較為適宜,大規格魚種培育池面積可相對小些,以0.1~0.2公頃為宜。水深以1.0~2.5米為好,具體視餌料魚品種確定,以廉價鯪、鯽、鰱魚種為餌料魚時,宜選淺塘,因為鰱、鳙、鯪魚均為上層魚類,特別是鰱魚游動十分迅速,塘淺一點利于鱖魚捕食;以底棲魚類作為餌料魚時,池塘可深一些。
3.進排水設施整個設施分進水控制閘、排水控制閘、導流通道及啟閉裝置等部分。其結構、位置的確定,應考慮池水的交換充分以及生產的安全性。
三、人工繁殖
(一)親魚的準備
1.親魚的來源目前親鱖來源有兩種途徑:一是在冬春季節從天然水域中捕獲;二是購自原良種場。繁殖季節來臨前,從天然水域捕獲直接用于生產的,其催產成功率很低,但卵質較好。生產上應盡可能在鱖魚越冬前捕捉,延長其強化培育時間,以利提高繁殖效果。用作人繁的親鱖應逐尾進行選擇,要求體質健壯、形體標準、無病無傷,盡量選用個體大、2~3齡、體重1~2.5千克的為好,以確保繁殖效果。
2.親魚的培育將采運來的種鱖經消毒處理后,一般是放入四大家魚池或親魚池混養,放養密度視池塘里小魚、小蝦的數量確定,每畝放養15~20尾,雌雄比例1∶(1.2~1.5)。至繁殖前集中進行專池強化培育,培育期間應投喂小雜魚、蝦、鰱、鯽魚等魚種,餌料魚投放要適時、足量,投喂前用5%食鹽水浸洗3~5分鐘,以防帶入細菌和寄生蟲。從3月份起,每5~7天定時沖換水一次,以保證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經50~60天的培育即可進行催產。條件允許,如能結合對親魚池進行降水增溫、注水保溫、流水刺激的生態催熟辦法,或利用熱水資源培育親魚,科學合理地調控水溫,促使其性腺發育更趨理想。
3.鱖魚的性腺發育雌鱖一般兩年性成熟,但在精養條件下,有的雌鱖1冬齡也能成熟。11月卵巢可達Ⅲ期,翌年4~5月份(溫室培育的親魚在翌年3~4月份)卵巢發育至Ⅴ期,6月底部分雌鱖卵巢有退化現象,而大規格的雌鱖(800~3000克)則7月上旬仍可催產、排卵。5~6月份為鱖產卵盛期,產卵量為2.8萬~21.4萬粒。且雌鱖相對懷卵量與個體大小關系密切,在選擇催產親魚時,應盡可能選擇個體大的雌雄親體。
(二)人工催產
1.繁殖前的準備人工繁殖前應對產卵池、孵化環道(缸)、水泵、管道、進水口、過濾設施等進行必要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修理。及時備足人工催產用激素等催產劑,用于消毒凈化水質、防止魚卵、苗發病的藥物也應準備到位,并注意其有效期。
2.催產時間常規催產與早繁催產時間不同。從解決好鱖魚苗的開口餌料考慮,以4月中旬至5月上旬催產較為理想,但此時華北地區雌鱖的性腺成熟系數較小,故一般都選擇5月中、下旬進行人工催產,其效果較好。溫室內的鱖魚親本是經逐步升溫強化培育的,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達到性成熟,此時即可進行催產。
3.親魚的雌雄鑒別與選擇供人繁用的親鱖必須性腺成熟度良好,成熟雌鱖的外觀特征是腹部比較膨大,用手輕壓腹部,松軟而富有彈性。卵巢輪廊明顯,腹中線下凹,卵巢下墜后有移動狀,用手輕壓腹部無退化卵流出。取卵觀察卵粒呈黃色,且卵粒大小整齊、透明;雄魚生殖孔松弛,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精液入水后,能立即自然散開。
4.催產劑的使用目前常用的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和馬來酸地歐酮(DOM)等。使用劑量:一次注射,如選用LRH-A和HCG,每千克雌魚注射量為LRH-A,50微克加HCG,500國際單位,雄魚注射量減半;兩次注射:若使用DOM+LRH-A時,每千克雌鱖注射量為DOM,5毫克加LRH-A,100微克,雄魚減半,分兩次注射。在溫度較低或親魚成熟度稍差時,劑量可適當增高,反之可適當降低。第一次注射與第二次注射相隔時間一般為8~12小時。水溫較低時,相隔時間可適當延長,兩次注射的效果一般好于一次注射。為胸腔注射,方法同家魚人工繁殖。
5.效應時間在生產上主要是根據注射次數和水溫推算親魚發情、產卵的時間。采用一次注射,水溫18~19℃時,效應時間為38~40小時;水溫在24~27℃之間,效應時間為23~28小時。采用兩次注射時,水溫在22~26℃時,效應時間為16~20小時;水溫在27~31℃,效應時間為9~11小時。另外,效應時間與水流也有一定的關系,水流在15~20厘米/秒時效果較好。
6.發情與產卵成熟的親魚注射催產劑后,可將雌雄鱖魚配組放入產卵池中,讓其自然產卵,雄魚可略多于雌魚,一般雌雄比例為1∶(1~1.2),親魚密度為2~4千克/平方米,親魚在催產劑的作用下,加上對產卵池內親魚進行定時沖水刺激,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興奮發情的現象。初期,幾尾魚集聚緊靠在一起,并溯水游動,而后,雄魚追逐雌魚,并用身體劇烈摩擦雌魚腹部,到了發情高潮時,雌魚產卵,雄魚射精,卵精結合成受精卵。此時,可進行集卵,即一面排水,一面不斷沖水,使卵流入集卵箱內,分批收集取出魚卵,并經漂洗處理,除去破卵、空卵、雜物后,隨即移放到孵化容器內孵化。收卵工作要及時而快速,以免大量魚卵積壓池底(或集卵箱底)時間過長而窒息死亡。魚卵收集完畢后,可捕出親魚回塘。鱖魚屬分批產卵類型,自然產卵可減少產卵親魚的損傷和工作程序。在缺少雄魚時,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但需把握適宜的授精時間,否則會降低受精率。
(三)人工孵化
1.孵化條件鱖魚受精卵可利用家魚人工繁殖設施進行,還可用密眼網箱孵化。受精卵與家魚卵比較其體積小、比重大,容易沉入水底而造成窒息死亡。因此,溶氧、水流和水溫是主要條件。鱖魚胚胎正常要求水中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流速要求達到25~30厘米/秒,以保持魚卵不下沉堆積,尤其是在魚苗將孵出至孵出期間掌握好流速、流量,必要時可以采取人工攪動的方法,可有效防止魚卵沉積或魚苗聚集,從而提高孵化率。水質清新、酸堿度適中也是孵化用水的必要條件。
2.孵化密度利用環道孵化鱖魚苗,每立方米水體可孵化受精卵5萬~10萬粒。用孵化缸或孵化器孵化鱖魚苗,每立方米水體孵化受精卵10萬~20萬粒。用網箱孵化,密度為每立方米水體3萬~5萬粒。
3.孵化時間正常的胚胎發育所經歷時間的長短與水溫和溶氧量的高低有關。水溫對孵化時間影響甚大。水溫在23.5~25.5℃時,從受精至孵化出膜時間約需40~52小時;水溫26~28℃時,約需32~38小時:水溫28~30℃時約需30小時左右。孵化的最適水溫是22~29℃。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孵化時間越短,反之則長。水溫如保持在最佳范圍,可以縮短孵化時間和提高孵化率。
另外,水質對孵化出膜時間也有影響。水質良好,溶氧量高,孵化時間較短;反之,孵化出膜時間延長。一般在良好的水質條件下,孵化率約為70%~90%。
4.孵化管理鱖魚卵孵化過程中應加強日常管理,經常清洗篩絹,適當加大水流,尤其是脫膜高峰期,更應防止卵膜等堵塞網眼,當魚苗出膜后應減小水流,防止跑苗等。為預防劍水蚤、車輪蟲和水霉病的危害,孵化期間應及時用藥滅菌、殺蟲,防止病害的侵襲。
四、苗種培育
(一)夏花培育
1.培育方式為流水和靜水培育兩種方式。流水育苗成活率比靜水育苗高,但生長速度比靜水稍慢,生產上往往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相結合進行。
(1)流水培育:利用原孵化鱖魚苗的環道(缸)培育夏花,是目前生產單位采用的主要方法。育苗初期,鱖魚苗放養密度一般為0.5萬~1萬尾/立方米,隨鱖魚個體的增大而逐漸疏稀。一般每5天左右應結合分規格轉換環道分稀1次,宜選擇在晴好天氣的上午10時左右進行。鱖魚苗貪食,最好在轉環道(缸)前數小時停止投喂,以避免鱖魚苗暴食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待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