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江西省分宜縣城地處江口水庫中游,距鈐陽湖4公里,水域面積3.5萬多畝。"鈐陽湖"與"仙女湖"緊連成一體計50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量3億立方米。農民依托湖區水面優勢,大力發展網箱養魚產業。
一、抓好發展,創建協會組織
我縣網箱養魚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現已發展到年產無公害網箱養殖的鰱、鳙、鱖魚等水產品4360噸,網箱養魚1.2萬多箱。前幾年,由于鰱、鳙等常規魚產量持續增長,市場價格低,農民養殖效益持續下降,致使網箱養殖的鰱、鳙魚年年增產不增收。為尋求較理想的增收渠道,分宜鎮水產科技人員會同部分網箱養殖專業戶,從2001年開始探索網箱養魚的產業結構調整,摸索出"鱖魚年產兩茬網箱混養和單養新技術"模式,找到了一條從養殖低值魚向優質高效魚轉化的有效途徑。網箱養殖鱖魚的經濟效益比養殖鳙、鰱魚提高了5~50倍;通過輻射傳帶,網箱養殖鱖魚等名貴品種不斷增加。在廣大網箱養魚農產的迫切要求下,于2002年11月份,正式登記成立"分宜縣網箱養魚協會"。協會注冊資金43.5萬元,現有會員118人,是一個跨縣區跨鄉鎮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協會近三年來的運轉,得到了省、市、縣有關單位的肯定,對協會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贊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
二、網箱養殖,卓有成效業績佳
2005年,網箱養魚戶發展到246戶,其中協會會員擴大到118戶。全縣不投餌網箱養殖鱖魚、大口鯰、鰱、鳙魚等發展到12313箱,其中協會會員兩茬混養鱖魚、大口鯰1968箱。協會會員投放冬片和夏花29萬尾;其中第二茬的1872箱,投放鱖魚、大口鯰夏花25萬尾。據統計,一個20平方米的混(套)養網箱,平均每箱投放鱖魚冬片(100~150克)100尾、或夏花(5厘米以上)170尾,一茬養殖120天,成活率45%~55%,平均個體重600克左右,可產商品鱖55千克以上,餌料系數4.5∶1,總產值0.24萬元,純利潤達0.12萬元。預計今年總產1860噸,總收入996.6萬元,純收2.560萬元。其中商品鱖魚、大口鯰產量110噸,產值480萬元,純收入240萬元。分宜鎮介橋村鄧小江、歐山村彭快生、嶺下村孫生太、趙小琴等18戶網箱養魚大戶,戶均網箱養魚純收入3.5萬元,網箱養魚純收入最高的戶超過5萬元。
三、創新模式,強化各項服務
協會創建三年來,本著"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原則,在經營理念、服務宗旨、組織領導、健全制度、加強服務等方面,均有獨特之處。
1.經營理念
網箱養魚協會,既是"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組織。他們按照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借鑒現代企業運行機制,走"協會+基地+會員(或漁戶)"的運作模式,協會不斷發展壯大。
2.服務宗旨
協會集科技人員、網箱養魚技術能手為一體,充分發揮水產科技專業知識、養魚實踐經驗的優勢,實行大水面規模養殖,規模經營。圍繞網箱養魚農產需要的生產、繁育、銷售服務,開展名優魚苗種、漁需物資、魚病防治藥品供應和商品魚銷售等經營活動,免費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和信息服務;協調處理沿湖各卑位、個人與網箱養魚戶所出現的糾紛和利益沖突問題。
3.組織管理
為了使協會成為網箱養魚農產之家,充分發揮11個理事的組織和生產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協會創建以來,做到了每季度召開一次理事會,匯報各自網箱養殖情況,以及所出現的生產、技術問題,互相交流經驗,研究解決生產、技術等其他工作的問題。年終召開一次會員代表年會,總結一年來網箱養殖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以及技術上、工作上存在的問題,部署下一年的生產、工作任務,解決會員難以處理的問題。從會長到理事建立了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制度,如技術服務、漁政管理、苗種和漁需物資供應、經營銷售等工作都實行了領導分工負責制,責任到人、定期交賬,獎罰兌現;各理事發揮了既是領導、又是網箱養殖示范戶的雙重作用。注重在會員之間培植發展網箱養殖大戶,采取典型引路、輻射傳帶、全面互動,加快網箱養魚的發展步伐。
4.健全制度
協會成立三年來,分別建立和健全了《分宜縣網箱養魚協會章程》、《分宜縣網箱養魚協會無公害水產品質量標準》、《鱖魚年產兩茬網箱混養和單養新技術操作規程》等10項規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限制了少數會員違約違紀事件的發生。
5.免費服務
協會是"會員之家",提供各項服務是應盡的職責。因此,協會重點圍繞各項工作的開展,為會員進行了下列免費服務。
(1)培訓協調服務:一是搞好網箱養殖技術培訓。三年來先后舉辦鱖魚、大口鯰等名優魚種混(單)養技術、魚病防治技術、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等培訓13次,460人次,印制《協會章程》、《鱖魚年產兩茬網箱混養和單養新技術操作規程》、《魚病防治技術》、《無公害水產品質量標準》830份,發到會員和網箱養魚農產手中,使他們初步掌握了網箱養殖的基本技術。二是協調處理好各類糾紛和水質污染事件。每年5~9月份,鈐陽湖區易受洪水和臺風的影響,也是魚病的流行季節,協會組織水產科技人員,深入湖區進行網箱養殖技術指導、咨詢在生產過程中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現場和通過熱線電話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全天候跟蹤指導,解難釋惑。三年來為會員和網箱養殖農產解決調處了水質污染、漁政糾紛等突發事件16件,挽回和防止直接經濟損失20多萬元。
(2)統一產銷服務:一是實行"五統一分"的生產模式。即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應魚苗(種),統一質量標準,統一使用"鈐湖花鱖"商標,統一銷售議價,分產生產經營、自負盈虧。二是做好生產和銷售服務。三年來為拓展埠外銷售市場,協會"走出去"調查各地魚價市場行情,"請進來"引進外資和名優品種,為會員購進與銷售鱖、鰱、鳙、大口鯰等苗種和商品魚4360噸。其中魚種1200噸;鱖魚、大口鯰商品魚90噸:鰱、鳙魚冬片(150~300克)和商品魚3070噸;鱖魚、大口鯰夏花和冬片30萬尾,鰱、鳙魚夏花和冬片3970萬尾。既為會員和養殖戶提高了經濟收入,又為協會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