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點帶石斑魚屬鱸形目、鯧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具有雌雄同體、先雌后雄性逆轉現象,屬一年一次分批產卵類型、暖水性、礁穴棲息、肉食性的兇猛魚類。至今為止,在我國已記錄近50種的石斑魚屬種類中,點帶石斑魚是分布最廣的種類之一,北起浙江南至南沙群島的海域均有其蹤跡。
一、苗種繁殖場場址的選擇
苗種繁殖場應選擇在避風防潮條件好、水流暢通、水源充足、水質清爽、提水方便、有電網電力供應、交通便捷、并有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無污染沿海地區建造。
二、親魚來源、篩選與運輸及強化培育
1.親魚來源與篩選我省點帶石斑魚人工繁殖生產所需親魚通常都是由天然海區捕獲的各種規格的石斑魚經海水網箱或池塘精養而成。于當年的9月至11月在本省陵水、三亞等地的重點漁港或內灣的魚排(網箱)進行篩選親魚,作為第二年生產的備用親魚。親魚的篩選標準:親魚體重:雌魚8~10千克/尾、雄魚10~12千克/尾,親魚全長65~85厘米,體質健壯、游動活潑、反應敏捷、無畸形、體表完整無損傷,雌魚為4~5齡(腹部有三個孔,從前至后依次為肛門、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魚為5~6齡(腹部只有肛門和泌尿生殖孔兩個孔),雌雄魚比例為3∶2。
2.親魚運輸篩選好的親魚,在魚排網箱中靜養1~2天后就可起水運輸。親魚可用活水車(循環水)進行運輸,通常一輛載重3噸的活水車,可運送2300~2400千克親魚(約210~220尾)。
3.親魚強化培育
(1)親魚培育池條件:培育池兩口,其中一口為備用池(通常不蓋頂遮陽),主要用于親魚定期過池暫養。設計面積均為1.8畝/口,實用面積1.5畝/口,坡度為1∶1.5,池塘深度3.8~4.0米,池塘內壁鋪墊水泥預制板、池底鋪黑色地膜或全鋪黑色地膜,池底鋪砂0.3米,最大蓄水深度3.0~3.2米。池塘中央設置排污口。培育池上方設置棚架,其上加蓋遮陽網,棚架高度可因地制宜,但要求池塘通風條件好。每口池塘安裝兩臺水車式(兩輪)增氧機。
(2)水源與水質:水源來自無污染的自然海區提抽,經沉淀24小時后,供親魚培育池用水。海水的理化因子含量指標為: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pH值7.8~8.7、鹽度30~34。
(3)親魚放養:在親魚放養的前3天,洗刷、消毒培育池和所需使用的工具,并納水入池至最高水位。親魚運回來后,用親魚袋(籮)將親魚撈起(限一袋裝一尾),經魚體消毒后投放池塘。親魚放養密度為210尾/口,其中雌魚126尾、雄魚84尾。
4.餌料投喂親魚投入池塘后次日可開始投喂。投喂的餌料種類有雜魚、雜蝦和鰻魚飼料等。餌料日投量根據池水水質、親魚攝食及當日天氣等情況靈活掌握,適當增減。通常日投喂量為親魚體重的3%~5%,雜魚、雜蝦和鰻料的搭配比例分別占日投喂量的72%、22%和6%,每天投喂一次。具體操作方法:鮮(凍)雜蝦→淡水沖洗→消毒→淡水沖洗→絞爛→雜蝦肉+鰻魚飼料攪拌并用單手掌將其捏成小塊→投喂;鮮(凍)雜魚→淡水沖洗→消毒→淡水沖洗→剁塊(50~100克/塊)→投喂。投喂時間通常在排換水完畢后進行,投餌順序為先投喂蝦鰻料后投喂雜魚料。在臨近親魚產卵的前1~2個月,增喂魷魚和維生素E,日投喂量分別為:前者占雜魚量的50%~70%、后者0.3~0.5克/千克親魚體重。
5.水質調控親魚強化培育期間應堅持每天排換水,通常排換水量為池水總量的20%~30%。但在親魚產卵期間應加大排換水量,先排出池水總量的40%~45%,接著采用邊排邊注的方法進行排換水,力求盡量將底層水排出。約1小時后關閉排污口,將水注至原水位,為親魚營造一個潔凈舒適的生活環境。另外,為徹底清除親魚池底層(砂層表面)的淤泥以及方便對親魚進行定期魚體消毒的操作,通常每隔30~40天親魚換池一次。具體操作方法:提前3天做好親魚備用池的洗刷消毒與納水(至最高水位)等準備工作。在親魚換池的當天上午8時先將原親魚池水位降至1.0~1.2米,接著用圍網慢慢地將親魚攏集到池塘的一邊角處,然后用親魚袋將親魚輕輕地撈起并經魚體消毒后移至親魚備用池。約7~10天后采用同樣的操作方法將親魚移回原親魚池。
6.日常管理由于親魚培育池水位深,日排換水量大,定期進行水體消毒,餌料投喂科學合理,增氧機24小時增氧,水質穩定,加上親魚投放密度小,親魚個體大,體質健壯,適應環境能力強,所以未出現明顯的病害。除每天堅持早、中、晚巡塘,測記有關數據,觀察水色、水位、親魚攝食和游動等情況外,更重要的是認真觀察親魚臨產前的體表顏色變化和雌雄魚互相追逐等情況,以便推測當天親魚產卵數量。
三、自然產卵與集卵及洗卵
1.準備工作水泥池,供蓄水容置吊卵箱之用,池規格為6米×2.8米×1.3米,池上方蓋頂遮陽,池四周通風透氣,池的數量多少視親魚產卵情況而定。在親魚產卵的當天下午先沖洗干凈水泥池、集卵箱與吊卵箱以及所需使用工具,接著注水入池至1.2米深,然后將吊卵箱放入該池中。吊卵箱用80目尼龍篩絹網縫合而成,箱呈倒圓臺形,上口寬1.0米、下底寬0.6米、高1.10米,箱上口系結在帶有浮子的塑料圈上(用塑料膠管焊制而成),箱內的底部放進一個由6毫米不銹鋼鋼筋焊制而成的呈倒圓臺形、上寬為0.6米、下寬0.57米、高0.08米的鋼圈,其作用是使吊卵箱能夠垂直下沉且箱底張開,防止因池水流動而致吊卵箱變形,以免影響受精卵的吊水。每口水泥池可對排容置同一規格的吊卵箱10個,每個吊卵箱內放進一枚散氣石充氣增氧。
2.自然產卵根據我省點帶石斑魚人工繁殖生產的實踐經驗,通常親魚產卵季節為每年的3月底至11月。期間則以5~9月為產卵高峰(農歷每月廿一-廿九日為產卵時段,尤以廿三至廿七為旺)。當池水溫度為24~30℃(以26~28℃為佳)時,雌雄親魚互相追逐嬉玩發情,隨后產卵受精,卵子和精子在池水中自行受精。受精卵為上浮性卵。約兩小時后,在培育池其中的一臺增氧機的前下方約5~6米處設置集卵網,利用池水的環流將上浮受精卵匯集到集卵網里。集卵網用80目尼龍篩絹網縫合而成,網長15米,網兩端高0.9米,網中間高1.2米。另外在集卵網中央處開設一直徑為0.9米的圓形缺口,該口的前后面分別縫合上攔網(用力士膠絲編織而成,網日寬1.5~2.0厘米,為攔集雜物之用)和收卵袋(80日尼龍篩絹網縫成,袋長6米,袋末端口徑為0.4米,并用繩子系緊)。集卵網的上下綱分別系結浮沉子。
3.集卵與洗卵設置集卵網約1.5小時后就可收取受精卵(如受精卵數量多可稍提前收取)。收卵前應準備好洗卵盆(大號塑料盆,盆的數量多少視受精卵多少而定),并注入約占其容量2/3的海水、20與40目手抄網、吸污管和葫蘆瓢以及臺式天平秤等。收卯時先將系在收卵袋末端的繩子解開,接著讓受精卵由袋內流入收卵桶里,然后再將受精卵倒入置于洗卵盆內的20目手抄網里。稍后,先提起手抄網去掉雜物,接著用葫蘆瓢在盆中順時針輕輕地撥動,使盆水形成環流,將廢(死)受精卵等雜物聚集盆中央,然后用虹吸法將其吸出盆外。重復此法1~2次至盆底沒雜物后,先用40目手抄網將受精卵撈起,再用白色小碟盛出受精卵經過秤放進吊卵箱。
通常每個吊卵箱受精卵投放密度為500~600克,最大700~800克。受精卵放進吊卵箱后應及時打開供氣閥門微量增氧,同時還要打開進排水閥門(進水口用過濾袋套住),維持池水水深1.2米,保證受精卵在微速的水流環境中進行吊水。次日上午7~8時,先將吊卵箱里的受精卵全部撈起,接著按上述的洗卵方法操作一次,然后根據受精卵投放密度(通常放卵量為25~30克/立方米)將其稱出移至魚苗培育池(或對外銷售)進行孵化。
四、魚苗培育
1.培育池通常以面積10~20平方米的長方形水泥池為宜,池深1.0~1.2米,排換水方便,池頂鋪設遮陽網可調控光照。
2.育苗水質環境條件育苗用水須經沉淀、砂濾和消毒等三級處理。育苗水質理化因子含量指標宜控制在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8~8.5、氨氮0.8毫克/升以下、鹽度30~33、水溫24~29℃之間。另外,避免陽光直射池水表面,光照過弱初孵仔魚開口攝食困難,光照過強則有利藻類繁殖,影響仔魚生長。所以光照強度應控制在5000~15000勒克斯之間,尤以6000~8000勒克斯為佳,每池設10~20枚散氣石充氣增氧。
3.放苗前的準備先將育苗池的池底和池壁沖刷干凈,接著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消毒,然后再沖洗數遍至余氯完全消失。納水入池至0.4~0.5米,并按每立方水體加入濃的小球藻液50升和4升的金藻液,以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育苗池水生態系統。當育苗池水溫度為28~29℃時,受精卵約經20小時的孵化就破膜出初孵仔魚,孵化率為80%~90%。
4.餌料投喂投喂的餌料種類有:牡蠣、海膽和江珧等動物受精卵及其貝類幼體、小輪蟲、橈足類和鹵蟲無節幼體以及魚、蝦、貝肉糜等。根據點帶石斑魚苗不同的發育階段應及時更換不同種類的餌料和調整投餌量以及投喂次數,保證餌料質優量足。點帶石斑魚仔魚一般在破膜的第3~4天開口攝食。前3天投喂的開口餌料以牡蠣、海膽和江珧等動物受精卵及其貝類幼體為主,每天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為10克/立方米,均勻潑灑,另在仔魚開口攝食的第2天起投入少許輪蟲。第4天起停喂牡蠣、海膽和江珧等動物受精卵及其貝類幼體,改喂以輪蟲為主、橈足類無節幼體為輔。投喂量以維持水體中輪蟲的密度為10000~20000個/升為宜。投喂輪蟲的時間約為12天左右。當魚苗開始長出背棘和腹棘后,其活動能力明顯增強,應改喂以橈足類為主、鹵蟲及蝦類無節幼體為輔(整個稚魚階段)。投喂量以維持水體中橈足類的密度為1000~2000個/升為佳,投喂橈足類的時間約為20天左右。當魚苗長至全長2.5厘米(幼魚階段),以投喂冰凍鹵蟲為主,直至魚苗體長4~5厘米。投喂原則少量多次,通常每天投喂3~4次。頭幾天,應在冰凍鹵蟲中摻入少許的活橈足類,經適應過渡使魚苗逐漸結群搶食。魚苗長至4~5厘米后,可投喂小蝦或碎雜魚肉,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一次。
5.日常管理
(1)注水:在投喂貝類幼體期間,每天加水2~3厘米,應用過濾袋接在進水口并使袋的底部浸入育苗池水面之下,緩緩加水。當魚苗出現背棘和腹棘后,通常每次換水量25~30厘米,加水時要用一層120目的尼龍篩絹網套在過濾袋的外面,以防魚苗斗水時長棘刺在袋上無法脫落而死亡。進入幼魚期后,育苗池水質變化幅度大,每次換水量40~50厘米。
(2)排水:龜苗全長不足3厘米時,應根據其規格大小不同,用相應網目規格的尼龍篩絹網做成排水套,虹吸排水。當魚苗長至4~5厘米時,可以將塑料筐直接套在池底的排水孔上排水。
(3)吸污:育苗期間為保持育苗池池底清潔和池水水質穩定,應經常吸污。魚苗全長未達4厘米之前可用虹吸法除去底部的污物雜質,當魚苗全長超出4厘米則可直接將過濾筐套在排水口上,邊排水邊用軟掃把將污物雜質掃向排水口,讓其隨水排出。
(4)拉網與捕苗:當魚苗全長超出2.5厘米后,背棘和腹棘已收縮,應勤拉網捕苗,按不同規格分池進行培育。拉網捕苗前應先將池底清潔,然后用密布網輕輕地將魚苗捕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