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尼羅非鯽(Oreochromisniloticus)簡稱非鯽,又叫尼羅羅非魚。原產于非洲,我國臺灣省于1966年引入,試養效果良好,現在已發展為臺灣淡水養殖的主要對象之一。1978年,我國大陸又先后由泰國和尼羅河水系引進這種魚類。經多年試養結果,表明尼羅非鯽能適應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體生活條件,長勢良好,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目前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推廣養殖。同時引進的尚有莫桑比克韭鯽(Oreochromismossambicus)、奧麗亞非鯽(O.aureus)和其他一些非鯽。
尼羅非鯽體高而側扁,頭的前部稍隆起。口大,端位,上下頜密生小齒。背鰭頗長,其前段具有16-17根硬棘,后段具12-13根軟鰭條。體色灰暗,上部較深,下部較淡。背鰭后部有一個圓形黑斑。體側有8-10條隱約可見的淡黑色縱走帶紋。尾鰭上有較明顯的垂直條紋。在繁殖期間,雄魚體色鮮艷,其頭及背部、咽喉均呈紅色。側線不連續,分上下兩條,上條由鰓蓋后上緣向后延伸至背鰭基部后端;下條自胸鰭附近沿體中央向后伸至尾柄。
尼羅非鯽的食性廣,幼魚階段吃浮游生物為主,也吃有機碎屑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隨后。除攝食浮游生物外,還可吃各種植物嫩葉和幼芽。在池養條件下,更喜食多種商品飼料、青飼料與配合魚餌。尼羅非鯽廣食性這一特點,很有利于養殖。
尼羅非鯽棲居于水體的中下層,常深入水底覓食。它有很強的耐低氧能力,在溶氧量只有2毫克/升的水體中仍能正常生長。但其耐寒力很差,只適于在水溫20-35℃水中生活。14℃以下停食,12℃以下相繼死亡,40℃以上時也難于生存。有一定的耐鹽力,能在鹽度為3%以下的海水中養殖。
尼羅非鯽的繁殖習性很特殊。初次性成熟僅4-5月齡。每年5丹中下旬開始產卵,一年可產卵4-6次。生殖時期,雌雄配對生活,雄魚用嘴在泥沙中挖窩(產卵巢),雌魚在窩中產卵并隨即將卵含入口腔中。守在魚窩旁邊的雄魚同時排出精液。被雌魚吸入口中使卵受精。受精卵在雌魚口腔中孵化,當水溫28-29℃時,經約4天左右可以孵出仔魚。
尼羅非鯽生長較快,經3個月左右的飼養后,體重可達到0.15-0.25公斤,即可上市銷售,肉質好,食用價值大,頗受群眾喜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