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形態特征]
成蟲長橢圓形,雌蟲體長3-3.8毫米,體寬1.7-2毫米,雄蟲略小。頭、胸及鞘翅均為藍黑色,有光澤,口器、足及腹部腹面均為黃褐色,胸部腹面黑色。觸角11節。其基部至復眼后緣有倒“八”字形溝紋。前胸背板密布小刻點,在每一鞘翅上小刻點排為10縱列。卵長橢圓形,長約0.6毫米,初為白色,后變為黃白色,近孵化時為深褐色,卵殼外有黃褐色網狀黏膜。幼蟲共3齡,末齡幼蟲體長6毫米左右。頭部和足黑色,胸、腹部草黃色,半透明。前胸背板上有半月形的硬皮,分成左右2塊,中、后胸兩側各有1個黑色突起。背部常有自體內排泄出的呈灰綠色的糞便及黏液。蛹橢圓形,長約2.7毫米,初為黃色,后變為橙黃色,腹部末端有1對色澤較深的叉狀突起。
[發生規律]
惡性葉甲在浙江黃巖、四川南充、貴州惠水每年發生3代;江西南豐、湖南每年3-4代;福建南部每年4代;廣東潮陽每年6-7代。各地均以成蟲在腐朽的枝干中或卷葉內越冬。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蟲為害春梢最為嚴重。成蟲散居,活動性不強,非過度驚擾不跳躍,有假死習性,可為害嫩葉、嫩莖、花和幼果。卵多產于嫩葉背面或葉面的葉緣及葉尖處,絕大多數2粒并列,卵周圍的葉片組織微呈黑色。幼蟲喜群居,孵化后先在葉背取食葉肉,留存表皮,長大一些后則連表皮食去,被害葉呈不規則缺刻和孔洞,尤喜為害嫩葉和嫩芽。若幼蟲背上的糞便和黏液污染嫩葉,經1天后葉片即焦黑,嚴重的經3-4天后萎縮脫落。幼蟲老熟后沿枝干爬下,在地衣、苔蘚、枯死枝干、樹洞及土中化蛹。蟲蛹分布在距主干0.5米、深1厘米左右的范圍內。地衣、苔蘚、枯枝、枯葉、樹洞等較多的桔園,提供了惡性葉甲化蛹和越冬的有利條件,其為害程度一般較重。已發現的惡性葉甲天敵有獵蝽、蠼螋、螞蟻、瓢蟲和白色霉菌等,其中以寄生于幼蟲及蛹上的白色霉菌為優勢種,在溫度高的地區成為抑制該蟲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1)消除有利于越冬和化蛹的場所。用松堿合劑(春季發芽前用10倍,秋季用18-20倍)滅殺地衣和苔蘚;清除枯枝、枯葉和霉樁;修剪時剃平剪口,涂以保護劑;樹穴用石灰和水泥填塞。
(2)誘殺蟲蛹。在幼蟲老熟開始下樹化蛹時用帶有泥土的稻根放置在樹叉處,或在樹干上捆扎涂有泥土的稻草,誘集化蛹,在成蟲羽化前取下燒毀。
(3)初孵幼蟲盛期藥劑防治。在初孵幼蟲盛期(主要是第一代)噴藥防治,藥劑有: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或20%的氰戊菊酯(速滅殺丁)乳油3000-4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魚藤粉160-320倍液、20%好安威乳油1000倍液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