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菇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杏鮑菇栽培量在逐年增多,但因杏鮑菇出菇期的溫度范圍較窄,出口菇的質量要求較高,一般只采收1-2潮菇,生物學效率只有40%。菇農將廢菌棒曬干后當柴燒,或者就丟棄在菇棚邊,不但浪費了資源,還造成環境污染。為了合理利用杏鮑菇廢料,降低栽培成本,筆者進行了利用杏鮑菇廢料栽培姬松茸試驗,共栽培了150000袋,每100公斤干料平均產鮮菇8-10公斤。現將該項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栽培季節。姬松茸栽培季節分春栽和秋栽,春栽一般安排在3-5月份,秋栽在9-11月份。各地可根據氣候條件靈活安排,一般根據姬松茸出菇期的適宜溫度22-28℃往前推45-50天。
二、配方與堆料。挑選未污染的杏鮑菇廢菌包,剪去塑料袋搗碎菌料,過篩后直接使用。配方為杏鮑菇廢料54%,木屑20%,棉籽殼17.5%,麩皮8%,復合肥0.5%。
培養料堆積發酵應在接種前15-20天進行。先將棉籽殼預濕,與麩皮、木屑、杏鮑菇廢料等原輔料充分拌勻后建堆,堆成上寬80-90厘米、下寬120-150厘米、高80-100厘米的梯形堆,堆頂呈龜背形,料頂中間每間隔60-80厘米打1個直徑為7-9厘米的通氣孔,再用薄膜和草簾蓋好堆的四周和頂部。堆積過程中按7、5、5、4、3天的間隔翻堆5次。發酵好的培養料呈棕褐色,手拉纖維易斷,含水量60-75%,pH值6.5-8。
三、滅菌、接種與發菌。把發酵后的培養料裝入17厘米×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中,常壓滅菌,100℃下保持10-12小時,冷卻至30℃左右接種。采用單面接種法,一般每包菌種接30袋左右,袋口套頸圈塞棉塞后,搬至培養室中發菌,當菌絲發滿袋后再培養10天左右,移至菇棚內壓塊出菇。
四、覆土出菇管理。當壓塊后的菌絲恢復生長連在一起時,即可進行覆土。覆土材料選用保水性和通氣性都較好的稻田土或田底土。采用一次覆土法,覆土后立即噴水,使覆土層保持濕潤,然后蓋上薄膜,讓菌絲盡快爬上覆土層。覆土后15-28天,當有少量菌絲長到覆土表面時,揭膜通氣,同時噴結菇水,連續噴水2-3天后停水2天;當覆土層中出現米粒大小的子實體原基時,加大噴水量,同時加強通風;當菇蕾長到2厘米大時停止噴水。整個出菇期間,棚內溫度須保持在18-25℃。當子實體長到七成熟,菌蓋肥壯,表面黃褐色至淺棕色、有纖維狀鱗片,菌褶內層菌膜尚未破裂時采收。每天采收2-3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