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分布與寄主此蟲屬又翅目、癭蚊科。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山西、河南等各地棗產區。寄主有棗樹、酸棗樹。
危害與癥狀以幼蟲吸食棗或酸棗嫩芽和嫩葉的汁液,并刺激葉肉組織,使受害葉向葉面縱卷呈筒狀。被害部位由綠變為紫紅,質硬發脆,不久變黑枯萎,1卷葉內常有數頭乃至幼蟲危害。
形態特征
1.成蟲雌蟲體長1.4~2.0mm;復眼黑色腎形;觸角念珠狀14節,黑色細長,各節近兩端輪生剛毛;頭部較小,頭、胸灰黑色;腹背隆起黑褐色;胸背與腹部有3塊黑褐色斑;全身密被灰黃色細毛;翅橢圓形,前緣毛細密而色暗;足細長3對,黃白色,腿節外側的毛呈灰黑色,前足與中足等長,后足較長;腹面黃白、橙黃或橙紅色,共8節,第15節背面有紅褐色帶,第9節延伸成一細長的產卵管,第8與9節間可以套縮。雄蟲體型小于雌蟲,體長1.0~1.3mm,腹節狹長9節。
2.卵白色微帶黃,長橢圓開幕有,長徑約0.3mm,短徑約0.1mm,一端削尖,外被一層膠質,有光澤。
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5~2.9mm,明狀,乳白至淡黃色,體節明顯,頭小褐色,胸部具琥珀色胸叉1個。
4.蛹長1.0~1.9mm,略呈紡錘形。初化蛹乳白色,后漸變黃褐色。頭頂具一對明顯的刺。觸角、足、翅芽均清晰。腹部8節。雌蛹足短,伸達第6節;雄蛹足長,達腹末。繭長1.5~2.0mm,橢圓形,灰白色或灰黃色絲質,外附土粒。
生活史及習性此蟲在河北、河南、山東1年發生5~6代,以幼蟲于樹冠下土壤內做繭越冬,次年棗樹菜動后開始上升于近地面的表土中另做繭化蛹。山東煙臺一帶5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然后交尾產卵。第1~4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8月中旬出現第5代幼蟲,9月上旬棗樹新梢停止生長時,幼蟲開始入土做繭越冬。卵期3~6天,幼蟲歷期8~13天,蛹期6~12天,成蟲壽命1~3天。
幼蟲越冬繭入土深度因土壤種類不同而異,黃土地多在離地面2~3cm處,砂土地則多在離地面1~2cm處,砂土地則在2~4cm處。夏季雨水多時,幼蟲入土做繭化蛹的深度比春秋干旱時淺。
成蟲羽化多于上午6~9時進行,少數可延至11時,下午羽化的極少。成蟲羽化后不久即飛翔,多于離地面20cm以內。成蟲喜陰暗,懼光,產卵多于夜間進行,卵產于枝端尚未開展的嫩葉上。單雌產卵量40~100粒不等。幼蟲危害至老熟時,脫葉或隨受害葉落地入土作繭化蛹。全年有5次以上明顯的危害高峰。棗癭蚊喜歡在樹冠低矮、枝葉茂密的棗枝或叢生的酸棗上危害,樹冠高大、零星種植或通風透光良好的棗樹受害輕。
防治方法
1.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出土前于地面撒毒土或1.5%對硫磷粉劑,每株200g左右,然后輕耙地面,交藥劑埋入土中,毒殺土表層的幼蟲、蛹和出土成蟲。
2.在幼蟲發生危害期樹上噴50%對硫磷乳油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