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東陽是南方重點產棗區之一,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隆慶《東陽縣志》載:"果之屬:棗、栗、榧……等";"棗,茶場(現巍屏鄉茶場村)產者大而甘"。明萬歷《金華府志》果之屬載:"南棗,出東陽茶場最有名"。清康熙《新修東陽縣志》載:"南棗,浙東諸郡遠至京師皆珍之猶,仍茶場之名,其次謂之魁棗,又次名通新棗,茶場所出為佳,相傳其大如拳,其核尖細如忝,決之即脫,其甜如蜜,香而且脆,以此盛傳"。民國時期,棗銷蘭、杭,約銀萬元;榧、栗銷紹、鄞、杭,約銀二萬元。民國22年(1933)《中國實業志》記述:"南棗之名,馳于全國。南棗者,即浙江金屬各縣所產之棗也……。浙省棗子,以東陽為最多,計產26000擔,天臺次之,計18096擔,全省共產50151擔,價值662570元。金華2000擔,蘭溪2000擔,義烏500擔。"
青棗主產區在南溪、槐堂、羅屏、白云、巍屏、歌山、紅旗、象崗、佐村9個鄉。青棗面積1987年為3445畝,產量1168噸;1988年4153畝,1429噸。
南溪鄉石盆村吳能相戶一棵"太公棗",樹齡100多年,1983年實產青棗120千克,最高年份收過250多千克。一般的成林棗樹,棵產10~20千克。
品種有大棗、馬棗和少量天生大棗、團棗、牛奶棗以及算盤棗等。品質以大棗最好,具有適應性強、樹勢直立、生長旺盛、產量高、質量好的特點,棗質特色是果大核小、兩頭平正、皮薄肉厚、質松味甜、水分較少,是加工南棗的最佳品種。大棗自花結果率較低,種植時要配置一定數量適應性較強、自花結果率較高的馬棗為授粉品種,以促進大棗豐產。
棗樹繁殖,傳統用根蘗苗嫁接,砧木取二、三年生根蘗作實生苗,嫁接時間限于清明前后。70年代用平地覆土撬皮接,取一年生接穗三季嫁接,加快了繁殖速度。80年代多用酸棗籽播種,培育砧木,嫁接成大棗苗。
栽植密度,老式棗園每畝僅20株,行間套種旱糧,現畝栽40株左右,土壤多為富含鈣質的紫砂土,一般栽植于坡度15度左右的低丘山坡上,有的栽在地坎邊。全縣紫砂土面積82605畝,已開發利用38839畝,尚有一半以上待開發,發展青棗生產。
棗樹肥培管理粗放,中耕施肥一般結合間作旱糧進行。近年主產區已專門為棗樹施肥,花期加強病蟲害防治和使用生長素保花保果。生長素主要用赤霉素、2.4-D、防落素和細胞分裂素等。棗樹主要蟲害有棗粘蟲,還有棗癭蚊、花心蟲、棗蛾、紅蜘蛛、天牛等;病害主要有棗瘋病及棗銹病。棗瘋病對棗樹威脅很大,得病后棗樹枝葉細密萎縮成繡球形,不結果,病菌易傳播。1988年調查4153畝532005株棗樹,發現病棗樹2930株,南上湖西村,200株棗有100株發病。8個重點產棗鄉鎮有棗瘋病株2171株,發病率為0.45%。近年實行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棗瘋病及其他棗樹病蟲害。
青棗多加工成南棗或蜜棗出售。南棗加工,一種是對果皮已經透白的鮮棗,經燙紅后制成南棗,稱"作紅法";另一種是選成熟鮮棗制作,無需經過燙紅即加工成南棗,稱"原紅法"。蜜棗的加工工序是:選棗分級、切絲、水洗、糖煮、烘焙、捏棗、再烘培、分級包裝。近年來蜜棗加工已轉向機械化。鮮棗與南棗之比為3~3.2:1。蜜棗因摻糖煮制,鮮蜜棗之比為2.5:1。南蜜棗分級以個頭大小而定,其標準見下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