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棗糧間作的關鍵技術,就是調節好棗樹與間作物之間爭肥、爭水、爭光的矛盾,以達到棗糧的互惠、互利,實現棗糧雙豐產。
1.掌握適當的栽植密度。行距大小對空氣溫度、濕度、光照和風速都有明顯的影響,也是影響棗糧產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根據栽培目的,因地制宜,統籌安排。以棗為主的行距6米為好,以糧為主的行距15米為好,棗糧兼顧的行距8米為好。
2.選擇適宜的栽植行向。行向對棗樹產量有一定的影響,實踐證明,南北行向栽植棗樹,冠下受光時間較均勻,日采光量也大于東西行向的日采光量。因此,一般以南北行向栽植棗樹為好,同時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掌握
3.適當控制棗樹高度。樹體高度與接受直射光量多少有一定關系。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樹體高度應控制在6米以下,所以定干高度應在1米~1.5米為宜。
4.合理修剪,控制樹形。據考察,樹冠形狀對棗樹和間作物的生長及產量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樹冠郁閉,枝條擁擠通風透光不良,結果部位外移,座果率下降,并且加重了對間作物的影響。因此,樹冠形狀以疏散開心形為宜。
5.間作物的選擇配植。選擇適宜間作物進行合理的配植,是調節棗樹與間作物“三爭”矛盾的重點技術之一。選擇的間作物應具備物候期與棗樹物候期相互錯開、植株矮小、耐陰性強、生長期短、成熟期早的特點。根據實踐經驗,以下幾種作物比較適合間作
(1)麥類。包括冬小麥、春小麥、大麥等,這類糧食作物植株小,根系分布淺,且物候期與棗樹物候期相互交錯,是棗糧間作理想的作物。
(2)豆類。包括大豆、豌豆、綠豆、紅小豆等,這類作物植株矮小,耐陰性強,生長期短,成熟又早。而且有自行固氮作用,是與棗樹實行間作較好的作物。
(3)雜糧類。包括玉米、谷子、芝麻、花生和棉花等,都可和棗樹間作。但必須搞好合理布局和配植,因為這些作物都是喜光作物,但光飽和點和補償點存有較大差異。與棗樹間作時,在靠近棗樹的一側,先播種幾行豆類作物,然后再播種谷子、玉米、芝麻、棉花等。采取“矮-高-矮或矮-中-高-中-矮”型的配植組合,既有利于通風透光,滿足間作物對光照強度、采光量的要求,又有利于緩解棗樹與間作物爭肥、爭水的矛盾,還有利于防治病蟲害及便于樹下管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