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自然環境條件下的鵪鶉,每產一窩蛋就停止產蛋,開始抱窩。人工飼養的鵪鶉,由于人們的馴化和定向選育,產蛋量大大提高,但也喪失了就巢性。必須通過人工孵化或由家雞代孵才能繁殖。
1.自然孵化
家庭小規模飼養鵪鶉,可采取自然孵化法。常用體型較小、就巢性能好的母雞代孵。用母雞代孵,一次可入孵種蛋30-35枚。
母雞代孵時,在早、晚各喂一次飼料和清潔的飲水。在孵化前期,母雞離巢吃食排糞時,如氣溫較低,在巢上應蓋毯子,以保溫;如氣溫較高,或在孵化后期,可不蓋,以起到涼蛋作用。也可用鴿子代孵,每次6-8枚。
鵪鶉出雛后,應及時把雛鵪鶉取出,放到育雛器中育雛。如不及時取走,可能會被代孵母雞壓死或踩傷。如氣溫低,也可能被凍死。
2.人工孵化
規模化飼養鵪鶉,一般采用人工孵化方法。人工孵化鵪鶉的方法和所需條件,大致與孵化家雞蛋相似。但因鵪鶉蛋的蛋殼較薄,質地較脆,在孵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
人工孵化的關鍵是嚴格控制和靈活掌握好溫度、濕度、翻蛋、涼蛋、通風、出雛等幾個環節。在孵化過程中,對這些環境都不能忽視,如其中的一項或幾項出問題,就可能造成損失。
(1)孵化方法
人工孵化方法有炕孵法、缸孵法、煤油燈孵化、孵化器孵化等幾種。這些孵化方法,孵化原理基本一樣,只要操作得當,都可獲得較好的孵化效果。孵化器孵化比較方便,有電源的地方,大多采用此法。孵化鵪鶉的孵化器,與孵化禽蛋的孵化器基本相同,因此可用禽蛋孵化器來孵化鵪鶉,區別僅是因鵪鶉蛋較小而用不同的蛋盤。市售的孵化器的種類和型號較多,根據蛋容量的大小可分為小、中、大、超大型等4類;按箱體的形狀,分為平式、平面分層式、柜式等幾種。各飼養者根據飼養規模選購。
(2)孵化前的準備
種蛋的選擇:種蛋應新鮮,一般應選用5天以內所產的蛋,最多不能超過7天。種蛋的大小要適中,蛋形正常。蛋用型鵪鶉種蛋重10.5-12克,肉用型種蛋重14-17克。不能選各種畸形蛋。種蛋蛋殼應堅實,殼色正常。最好選用開產后4-8個月的種蛋。
種蛋的保存:種蛋應在15-18℃、相對濕度為75%的室內蛋盤中貯存,每天翻蛋一次。如種蛋數量大,最好有專用蛋庫。
做好消毒工作。孵化前,應對種蛋進行消毒,以控制某些疾病、消滅病原微生物。消毒方法可參閱《山雞》部分的種蛋消毒內容。此外,孵化前對孵化室和孵化器也應進行消毒。要檢查孵化器的設備是否完好,檢查后開啟孵化器,試溫1-2天。如一切正常,才可入孵。
(3)孵化條件
溫度:溫度是孵化的首要條件之一,可采用恒溫孵化或變溫孵化。若孵化器是分批入蛋的,要采取恒溫孵化,溫度為37.8℃,孵化室的溫度一般為20-25℃。如采用變溫孵化,應掌握前高、中平、后低。在孵化初期,需較高溫度;隨著胚胎日期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到后期,因胚胎自身產生大量生理熱,孵化溫度可再低些。
濕度:鵪鶉蛋殼較薄又疏松,水分蒸發快,控制濕度非常重要。相對濕度一般控制在55%-70%,總的原則是“兩頭高、中間平”。
翻蛋:在孵化過程中翻蛋,有助于胚胎活動、變換位置和調節溫度,使蛋的各部位受熱均勻,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因此,翻蛋也是孵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入孵后第1-15天,每隔2-4小時翻蛋一次,角度以90度為宜。要做好翻蛋的各種記錄,如翻蛋時間、孵化器的溫度和濕度、孵化器運轉是否正常等。
通風:胚胎的發育需要氧氣,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孵化室應進行適當的通風換氣。控制孵化器的進氣孔和排氣孔的開閉來調節孵化器的通風。通常在孵化的頭1-2天,關閉氣孔,以后逐漸開啟,到出雛時開到最大。
照蛋:在孵化期間一般要照蛋1-2次。約在孵化的第7天進行第一次照蛋,檢查胚胎發育情況和種蛋是否受精,取出無精蛋和死精蛋。發育正常的胚胎,氣室透明,其他部分呈淡紅色。二照在入孵后的第12-13天進行,目的是挑出死胚蛋。發育正常的胚胎汽室變寬,其余部分呈暗色。兩端發亮的為死胚胎。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