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新生子豬胃腸消化能力差,抗病能力低下,對環境不適應,容易出現有下痢的毛病。下痢是子豬的多發病,死豬率高,嚴重威脅著子豬的生長發育和存活。為控制子豬下痢,必須先摸清和掌握子豬下痢的發病規律和其易發,做好早期預防,使其不發病或少發病,以減少損失,增加收入。
子豬下痢的發病規律
子豬新生后的哺乳期和斷奶后半個月內即子豬初生關和斷奶關,是子豬下痢病易發的時期。
子豬第1次下痢的出現
常發生在子豬新生后的3日齡前后,即早發性大腸桿菌下痢。發病和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嚴寒的冬季和早春發病居多,常以成窩發病為特點。臨床上以拉黃色稀糞為主要病癥的一種傳染病,俗稱黃痢。多是圈舍污染消毒不徹底,陰冷潮濕,氣候驟變,受寒感冒和吃初乳不足所致。因為子豬的抗病能力來源于初乳,只有從初乳中才能獲得母源抗體,為此必須及早喂上初乳。如初乳不足,可以同期子少的母豬代哺,以增強新生子豬的抗病能力,使其適應外界環境,控制子豬黃痢的暴發。
第2次發生的子豬下痢
是子豬2周齡~4周齡時暴發的下痢,尤其10天~20天的子豬發病最多,占發病總數的35%以上,是致病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哺乳子豬傳染病,故稱子豬大腸桿菌病。病豬排出乳白色、黃綠色或灰白色糞便。黏稠粥樣,有難聞的腥臭味,故又稱子豬白痢病。寒冷季節,保溫措施跟不上,賊風侵害,糞便污染潮濕,豬舍越潮濕,豬越感到冷,子豬越容易下痢。豬舍不消毒或消毒不徹底,造成病源的污染和擴散。產后2周的子豬,雖然還在吃奶,但母乳中的抗體免疫已開始下降。抗病能力低,是子豬白痢病暴發的根本原因。特別是誘食子豬補料時,因飼料營養品質差,子豬胃腸適應不了這種營養應激的侵害,吃料不消化。或玉米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或飼料發霉,或酸性飼料以及流行性病毒等引起消化不良性拉稀,常出現脫水,子豬體液和電解質發生紊亂,如不能及時加以控制,很快會出現大批死亡。
第3次大的子豬下痢期
即斷奶子豬的下痢,子豬一下子離開了母豬的呵護,突然遭受環境和營養應激變化影響,導致子豬消化不良,腹瀉和抵抗力下降;飼料突然改變,由吃奶改為吃料產生的應激,導致胃腸功能失調;還由于出生時的高糖酶降到斷奶后1周的最低點,據測定僅為斷奶前的1/3,消化機能大為減弱;子豬斷奶后不再吃奶,失去母乳中大量乳酸的應有作用,使子豬胃酸不足,消化紊亂,引起腹瀉。加上子豬斷奶后,見不到母豬和尋找母豬的應激影響,不思飲食以及沒有順口的奶吃,不好好吃食,時間一長,肚子又很餓,會猛吃料,這樣大量飼料堆積腸道,消化不了,增加胃腸負擔,也會導致消化系統分泌失調而下痢,這些都是子豬胃腸生理環境發生根本變化而造成的嚴重后果。再加上母子分居,斷奶獨立生活后不斷變化的營養應激的種種侵害,致使子豬抗病力下降,生長發育受阻,造成子豬斷奶后1周~2周內尤其2日~10日內,子豬發生下痢死亡的第3次高峰出現。病死率一般為10%~20%,如出現脫水,病死率可高達40%以上。
子豬下痢的早期預防
應貫徹“防重于治”的方針,不單純抓下痢的被動治療,重要的是掌握子豬下痢的發病規律,抓好病前的預防,做到無病早防。
首先要喂好母豬
抓好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喂母豬全價飼料,飼料中蛋白質水平不要過高,保持飼料的相對穩定性,如突然改變,同樣會產生奶汁改變的營養應激,使子豬下痢。不喂發霉、糟渣飼料,加喂青飼料,保證下奶好,加喂蘇打,改善奶質,不使奶汁過濃或過稀,以控制子豬的奶瀉。
加喂脂肪
在懷孕母豬后期的飼料中添加脂肪,促進乳脂的合成。提高初生子豬的抗病力,減少子豬的腹瀉。
可早注射疫苗
在孕豬產前4周和2周各進行1次豬大腸桿菌注射,即子豬腹瀉基因工程雙價苗(1<88K99),提高免疫力,預防子豬下痢效果較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