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高熱性傳染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呈敗血癥癥狀,發高熱;亞急性型表現為皮膚紫紅色疹塊,呈菱形、圓形、方形不等,俗稱“打火印”;慢性型表現為疣狀心內膜炎和關節炎
(一)病原豬丹毒桿菌是極纖細的小桿菌,形狀為直形或稍彎,革蘭式陽性菌,無芽孢,無莢膜,不能運動,在感染動物的心血、脾、肝、腎等病料涂片中以單個、成對或成堆存在。在培養基中如果細菌老化,易被染成革蘭式陰性。豬丹毒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很強,在鹽腌或熏制的肉內能存活3~4個月,在掩埋的尸體內能活7個多月,在土壤內能存活35天。但對消毒藥的抵抗力較弱,2%福爾馬林、3%來蘇兒、1%火堿、1%漂白粉都能很快將其殺死。
(二)流行特點本病分布較廣,不同品種年齡的豬均易感,多發于3~12月齡的架子豬,也偶發于水牛、綿羊、馬、禽類,人也可感染,叫類丹毒。豬丹毒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但夏秋多雨炎熱季節多發生。病豬、臨床康復豬及健康帶菌豬都是傳染源。病原體隨糞、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污染土壤、飼料、飲水等,爾后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而感染。帶菌豬在不良條件下抵抗力降低時,細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體內源性傳染而病。豬丹毒經常在一定地方發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
(三)臨床癥狀感染豬丹毒后潛伏期的長短與豬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徑、病原菌的數量及其毒力強弱等有密切關系。人工感染潛伏期1~7天,一般為3~5天。臨床上一般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
1、急性型(敗血型)見于流行初期,個別豬可能不表現癥狀而突然死亡,多數病例體溫升高達42℃以上,食欲廢絕,不愿行動,間或嘔吐,眼結膜充血。病初便秘,后腹瀉。發病1~2天后,皮膚上出現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紅斑,指壓褪色。多數病程為2~4天,病死率80%以上。哺乳仔豬和剛斷奶小豬發生豬丹毒時往往有神經癥狀,抽搐,病程不超過1天。
2、亞急性型(疹塊型)此型敗血癥癥狀輕微,其特征是在皮膚上出現疹塊,病初食欲減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動,體溫升高但很少超過42℃。發病后1~2天在背、胸、頸和四肢等部位出現菱形、方形等大小不等的疹塊,先呈淺紅,后變為紫紅,以至黑紫色,稍隆起,界限明顯,白毛豬很容易看出。隨著疹塊的出現,體溫下降,病情減輕,數天后疹塊消退,形成干痂并脫落。病程1~2周。
3、慢性型單獨發生少見,多由急性或亞急性轉化而來。主要是四肢關節炎或心內膜炎,有時兩者兼有。患關節炎的豬,受害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步態強拘,甚至發生跛行。患心內膜炎的豬,體溫一般正常,少有偏高者,食欲時好時壞,呼吸短促增快,有輕微咳嗽,可見黏膜發紺,豬體的下腹部及四肢發生浮腫,或后肢麻痹,心臟吸診有明顯的雜音,強迫激烈行走時,可突然時倒地死亡。皮膚壞死常發生于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膚變黑,干硬如皮革樣,逐漸與新生組織分離,最后脫落,遺留一片無毛而色淡的疤痕。
(四)病理變化
1、急性型皮肢有紅斑或彌漫性紅色;脾腫大,呈櫻紅色,切面髓質隆起,實質易刮脫,淋巴結充血、腫大呈紫紅色,切面多汁,有出血點;腎臟淤血、腫大、呈暗紅色,皮質部有多量小出血點,胃及十二指腸發炎有出血點。
2、亞急性型特征是皮膚疹塊,內臟變化略輕于敗血型。
3、慢性型常有房室瓣疣狀心內膜炎,多見于左心二尖瓣,瓣膜上有菜花狀灰白色的贅生物。關節炎的病豬,腫大的關節腔內常有纖維素性滲出物。
(五)診斷可根據流行病學、癥狀、病理剖檢變化等做出初步診斷,但為了獲得確實可靠的診斷結果可進行細菌檢查和血清學反應等。取血液、脾或肝涂片,革蘭式染色、鏡檢。特別是急性敗血型的容易查出細菌。血清學診斷以血清平板凝集試驗和全血平板凝集試驗最為適用。具體操作方法為取全血(血清)一滴加在載玻片上,再加一滴抗原,攪勻,2~3分鐘觀察結果,細菌明顯凝集成團塊者為陽性,否則為陰性。診斷時需注意,注射過豬丹毒疫苗的豬,可出現陽性反應。
(六)鑒別診斷
1、豬瘟呈流行性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①從病理剖解變化上區別,豬瘟病的脾臟出血性梗死,淋巴結出血呈大理石樣花紋,腎呈灰黃色,并有許多小出血點且不腫脹,回盲結腸口處的扣狀潰瘍等均可區別。②豬瘟用藥物治療無效。
2、鏈球菌病皮膚有出血斑點,但不會有疹塊狀出血,實驗室檢查出鏈狀球菌,即可區別。
3、豬肺疫與飼養管理條件有密切關系,臨床癥狀以呼吸困難,咽喉部急性腫脹為特征。剖檢變化以肺及呼吸道病變為主。可見肺充血、水腫,脾不腫大。取病料做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呈長橢圓形,兩端濃染。
4、仔豬副傷寒多發生于2~4月齡的仔豬。特別是陰雨潮濕時多見。先便秘后下痢,胸腹部皮膚呈藍紫色,死后剖檢,腸系膜淋巴結明顯腫大,盲結腸腸壁有灰黃色麩皮樣壞死物,肝有小點狀灰白色壞死灶,脾腫大。
(七)預防
1、加強豬只的飼養管理,做好防疫衛生工作,提高豬群的自然抵抗力。凡從其他豬場購進豬只,必須先隔離觀察2~4周,確認健康后方可合入大群飼養。注意殺死或驅除蚊、蠅和鼠和鼠類,經常保持豬欄、運動場及管理器具的清潔,定期用消毒液消毒,食堂下腳料及浴水必須經煮沸后才能喂豬,糞便墊草要經堆積發酵處理后方可利用。
2、加強交通檢疫、屠宰檢疫及農貿市場的檢查:如發現病豬或帶菌產品,應立即進行隔離消毒,處理產品,杜絕病原傳播。
3、預防注射:按免疫程序注射豬丹毒菌苗是重要的預防措施。耐吖啶黃弱毒菌苗,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均可采用豬只皮下接種1毫升,免疫期約6個月。豬丹毒GC42弱毒菌苗在生后3個月開始免疫接種,對未斷奶或剛斷乳的仔豬使用本菌苗后,應在斷乳后2個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6個月免疫1次。也可使用豬丹毒G10T(10)弱毒菌苗進行皮下或肌肉注射。目前我國使用的單一菌苗有兩種,即豬丹毒弱毒菌苗和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苗。另外我國已生產的三聯苗(豬瘟、豬丹毒、豬肺疫)效果也很好,豬瘟免疫期8個月以上,豬丹毒與豬肺疫均為6個月,使用方法和劑量遵照標簽說明。
預防注射的注意事項:①一般來說仔豬在1~2月齡時必須進行第一次預防注射,3月齡后再注射一次。②種豬應每隔6個月預防注射一次,但配種后兩周以內的母豬,妊娠末期的母豬及哺乳期的母豬暫不注射。③由于本菌苗為活菌制劑,因此,在接種前3天和接種后7天內,應避免在飼料內添加抗生素或直接給豬只注射抗生素。
4、緊急防治:當豬群中發生該病時,應及時進行隔離治療。病豬污染的豬圈,用具等應徹底消毒,糞便、墊草應進行燒毀或堆積發酵處理。病豬尸體和解剖的內臟器官應深理或燒毀。對同群未發病豬只用抗生素進行緊急預防性注射。連用3~5天,每天2次。停藥后立即進行一次全群大消毒,待藥效消失后再接種一次菌苗,對患慢性豬丹豬的病豬應盡早淘汰。
(八)治療青霉素為本病特效藥,用量為每千克體重1萬國際單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直到體溫和食欲恢復正常后24小時。不宜過早停藥以防復發或轉為慢性。另外鹽酸四環素、紅霉素、金霉素也是有效藥劑,但卡那霉素和磺胺類制劑無效,在臨床上用藥時應注意選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