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于豬的生長期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血清型的差異,豬大腸桿菌病在臨慶上可分為仔豬白痢、仔豬黃痢和豬水腫病三種。仔豬白痢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本病是1月齡以內仔豬常見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瀉出灰白色、瓦灰漿糊狀有腥臭味的稀糞為特征,發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影響仔豬生長發育,是危險仔豬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在農村中普遍存在本病。
(一)病原本病病原以致病性大腸桿菌為主,是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的桿菌,有報道指出還包括輪狀病毒。主要血清型為o8、K88,其次為o60、o115。本菌周身有鞭毛,能運動,不形成芽孢,需氧和兼性厭氧,肉湯中發育茂盛,高度混濁,形成淺灰色易消散的沉淀物,在瓊脂平板上生成淺灰濕潤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形成紅色菌落,為本菌主要特征之一。本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50℃加熱30分鐘,60℃加熱15分鐘即可死亡。常用消毒藥均可迅速殺死本菌。
(二)流行特點一般飼養條件下的仔豬均可發生,以10~20日齡的仔豬最易發病,病情也較嚴重。10日齡以內和1月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母豬產仔季節最為常見。哺乳母豬乳汁過濃或過稀,豬舍衛生條件差、陰冷潮濕,氣候驟變,飼料中礦物質缺乏均可促使本病發生。從病豬全內排出來的大腸桿菌,其毒力增強,健康仔豬吃病豬糞便污染的食物時,就可引起發病,因此一窩小豬中有1頭下痢,若不及時采取措施就會很快傳播給整窩及其他窩群。戶養豬為散發,大型豬場和集體豬場多呈地方性流行。
(三)臨床癥狀病豬突然拉稀,排出白色、灰白色或黃綠色糨狀的糞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在尾、肛門及其附近常沾有糞便。同時畏寒脫水,呼吸次數增加,背拱起,行為緩慢,毛色粗糙無光,體表不潔,食欲減少,發育遲滯。病程可長達五周以上,多自然康復,死亡較少。此間若病菌進入血液則體溫升高。有的并發肺炎,呼吸困難,有?音,一般經過4~6天死亡,病死率高低與飼養管理的好壞和及時治療有密切關系。
(四)病理變化久病死亡的仔豬外表十分消瘦,嚴重脫水,肛門和尾部有污穢的糞便,其內臟沒有明顯的變化,僅胃腸道有卡他性炎,胃內充滿氣泡并有胃炎,小腸內溶物有氣泡,結腸內容物為糨糊狀或油膏狀,黃白色。腸粘膜充血和出血,腸壁薄而透明,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大。
(五)診斷根據流行特點、癥狀、糞便的色澤和質地,具有惡腥濃臭,即可做出診斷。
(六)鑒別診斷
1、豬流行性腹瀉發生于寒冷季節,大小豬幾乎同時發生腹瀉,大豬在數日內可康復,乳豬有部分死亡,應用免疫熒光或免疫電鏡可檢測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抗原或病毒,該病療效不明顯。
2、仔豬黃痢1周內仔豬得產仔季節多發,發病率行病死率均高,少有嘔吐,排黃色稀糞,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小腸呈急性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最嚴重,空腸、回腸次之,結腸較輕。能分離出大腸桿菌,一般來不及治療。
3、仔豬紅痢3日齡內仔豬常發,1周齡以上很少發病,偶有嘔吐,排紅色黏糞,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小腸出血、壞死,腸內容物呈紅色,壞死腸段漿膜下有小氣泡等病變,能分離出魏氏梭菌,一般來不及治療。
4、副傷寒2~4月齡豬多發,無明顯季節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急性型初期便秘,后期下痢,拉惡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膚呈深紅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便秘與下痢反復交替,糞便呈灰白、淡黃或暗綠色,皮膚有痂樣濕疹,盲腸、結腸有凹陷及不規則的潰瘍和偽膜,肝、淋巴繩索、肺中有壞死灶等病變,能分離出沙門氏菌,綜合治療有一定療效。
5、豬痢疾2~3月齡豬多發,季節性不明顯,緩慢傳播,流行期長,易復發,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病初體溫略高,拉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糞便,常呈膠胨狀,大腸有卡他性出血性腸炎、纖維素滲出及黏膜表層壞死等病變,能分離或鏡檢出豬痢疾密螺旋體,早期治療有效。
6、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特點為嘔吐、嚴重的腹瀉和脫水。發病在寒冷季節,病毒傳播迅速,2周齡以下的仔豬致死率很高,各年齡豬都發生腹瀉,大豬病后5~7天可自行康復,死豬剖檢后可見空腸、回腸的絨毛高度萎縮,腸壁大多數透明,腸管擴張。
(七)預防
1、加強對母豬的飼養管理,提高飼料質量,在母豬分娩前3天,豬圈應徹底清掃、消毒,保持母豬乳房清潔。
2、要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仔豬出生后要注意保溫,盡早讓其吃到初乳,哺乳仔豬應提前開食,并補飼鐵劑,減少各種應激因素。
3、給臨產母豬或初生仔豬注射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疫區母豬分娩前15~25天,口服第二代K88ac―LTB雙價基因工程苗,1次劑量為300億活菌,或注射50億活菌,如果疫情嚴重在分娩前1周加強免疫1次,劑量減半。
4、仔豬出生后立即內服乳康生或促菌生。乳康生仔豬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連服2天后每隔1周服1次,可服6周,每次服0.5克。促菌生仔豬出生后立即服1次,以后每天1次,連服3天,每次服3億活菌。內服乳康生或促菌生時禁服抗菌藥物。
5、氟哌酸或吡哌酸散劑拌料,藥物預防效果很好。
(八)治療
1、氟哌酸或吡哌酸治療效果很好。
2、抗生素和磺胺類療法:氯霉素每頭肌注250毫克,每日1~2次。或用碘胺脒、蘇打乳酸鈣各0.5克,加水和淀粉調解均勻,一次灌服。磺胺咪單用,每頭0.75~1.2克,每日灌服2次,連用2~3天。
3、呋喃類療法:呋喃唑酮(痢特靈)內服,每千克體重20毫克,每日3次,連用3天。
4、痢菌凈:0.5%痢菌凈溶液每千克體重口服或肌肉注射0.5毫升,2次/天,2天就可有效。
5、大蒜療法:大蒜500克,甘草120克,搗碎后加白酒500毫升浸泡5~7天,混入適量的百草霜(鍋底灰),混勻后分成40劑,每天每頭豬灌服1劑,連用2天即可收效。另外還有一些中草藥治療方法,也比較簡便有效,如苦參湯、雙白蒜汁湯、白龍散等。
病豬對各種藥物的敏感性不同,使用某種藥物2天后無效,應立即更換其他藥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