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0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脫貧攻堅我們在行動
——新疆溫宿縣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
張麗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劉昊
一年之計在于春,脫貧攻堅正當時。目前,溫宿縣各族干部群眾按照自治區黨委、阿克蘇地委的安排部署,抓早抓實,吹響了脫貧攻堅“沖鋒號”。貧困鄉村、貧困群眾“飛”的意識和“我要致富”的行動在悄然轉變。采訪中,我們看到基層貧困群眾的思想已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發生了可喜轉變,各鄉(鎮)根據當地實際制定了詳實的脫貧攻堅工作計劃,如大力支持貧困戶外出務工、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到企業工作或者自主創業等等。我們相信,這些計劃和舉措都將給當地群眾帶來希望。
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嶄新的生活……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當深度貧困村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將憧憬變成現實時,他們不僅為家庭創造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且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繡娘”阿斯古麗.木卡西用雙手“織”出美好生活?
“媽,我在這邊一切都好,后天放假,廠里發工資啦,給你們打過去的錢該花就花。”3月2日中午,剛在公司食堂吃完午飯的阿斯古麗·木卡西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后這樣說。自從2017年11月到阿克蘇地區華孚紡織廠上班后,每天中午,媽媽的“噓寒問暖”總是如期而至,而她總是以“都很好”作為回應。
“這里確實一切都很好啊,吃食堂、住樓房、上下班專車接送,每天只工作8小時,一周兩次普通話培訓,還有文藝活動及聯誼會,生活多姿多彩,真的挑不出什么缺點。”這個年輕姑娘的眼眸中閃爍著亮光,能在良好的環境里干著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她曾經盼望的未來。
阿斯古麗的家在博孜墩柯爾柯孜民族鄉博孜墩村,20歲時她就跟著母親學習刺繡、抱枕、手提袋等手工繡品。當把一根根細線通過自己的巧手“編織”成一張張花紋精致的圖案、一塊塊平整細密的布料時,阿斯古麗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每當看見女兒沉浸在針與線的世界里,阿斯古麗的母親疼愛的目光里總是夾雜著隱隱的內疚——年事已高的她被高血壓、心臟病纏身,家中的積蓄一半都用來看病就醫,使一家七口陷入貧困,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她不希望孩子們像她那代人一樣,祖祖輩輩都在山里,走出去,掙大錢成了她的期盼。
雖然自己沒多少文化,但阿斯古麗的父母深知,知識能改變人的命運。可現實問題令他們感到無奈又不甘。已經成人的阿斯古麗自然知道父母的心事。“讓哥哥安心放羊務工,妹妹好好上學,我只要學好一門技術,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阿斯古麗語氣故作輕松地安慰著家人,可對于未來,她依然十分迷茫。????
好在前方無絕路,希望就在眼前。2017年11月,溫宿縣在全縣各鄉(鎮)村全面開展整建制勞動力轉移,幫助農村閑散勞動力外出務工,阿斯古麗便是第二批參加培訓中的一員。記者看到,紡織廠內現代化的服裝生產線,先進生產設備,良好的食宿環境,讓天生就有著“繡娘”氣質的阿斯古麗興奮不已。????
“來這里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學習到了先進的紡織技術,當然,也掙到了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這個工資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我每個月都能給父母和妹妹寄生活費呢!”阿斯古麗笑著說。????
在阿克蘇華孚紡織廠內,像阿斯古麗這般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編織出美好生活的人還有很多,她們告別土地,走進工廠,有了穩定的收入,從而帶動全家脫貧致富。
產業振興讓村民變工人過上幸福生活
能賺錢養活自己,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向父母伸手要錢,這是最讓溫宿縣托乎拉鄉吐格其村小伙凱賽爾·亞森開心的事,如今每個月扣除生活費,上個月給家里寄1000元,這個月寄2000元,今后一個月比一個月寄得多,這才是讓他覺得最自豪的事。
“我現在比以前大不一樣了,不僅能說簡單的普通話,還有能力把自己打扮得超級帥、超級酷,每次回家,很多鄰居兄弟們都很羨慕我的變化。”3月5日,凱賽爾高興地向記者講述自己參加工作后的改變。
從閑散的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從羨慕別人到被別人羨慕,一次不抱希望的嘗試給凱賽爾帶來了太多改變。
那時,看到村里周圍越來越多和他一樣的年青人,陸續走進了紡織工廠,在干凈整潔的工廠里工作,領著固定的工資,凱賽爾一度很心動,但是不懂普通話又不懂技術,這讓他對新工作心生怯意。好在他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在村里開展的一次訪惠聚摸底登記時,他踴躍遞交了申請。很快凱賽爾接到了集中培訓的通知。
進入紡織廠后,廠里不僅為員工提供食宿,還對像凱賽爾這樣不懂技術的員工進行免費培訓,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刻苦努力的凱賽爾很快就掌握了工作技能并參與到生產中。
“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有的曾是農民,有的曾是家庭婦女,但經過自身努力,他們都成為技術骨干了,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凱賽爾說,由于認真努力,才工作兩個月的他,就被任命為廠里的管理員,以前被人管,現在負責管人,管紀律、管產量及安全生產。
現如今已經成為家里經濟支柱的凱賽爾·亞森言語間充滿了自豪感:“我和同事們每次回家都是‘活廣告’,親戚朋友也想像我們一樣成為產業工人,有更好的生活,他們中已有不少人來到阿克蘇地區紡織城找工作了。”
庫如力村掀起林下種植蘑菇潮
“房子越住越大,口袋里的錢包越來越鼓,黨的政策亞克西!”3月6日,村民阿不都外力·吐爾地一邊和鄰居們算經濟帳,一邊忙著燒水沏茶招呼左鄰右舍們。
現年31歲的阿不都外力·吐爾地是溫宿縣托乎拉鄉庫如力村二組的村民,家有100多畝地,50只羊,夫妻倆的小日子還算愜意。
2014年,村里掀起林下種植蘑菇的新潮,阿不都外力·吐爾地第一個報名。“年青人就應該有勇有謀,特別是對新鮮事務要敢于嘗試。”說干就干,阿不都外力賣掉家中的羊子,和妻子專心致志種植林下蘑菇。“白天學技術,晚上學語言。只要真心想學,就沒有學不會的。”阿不都外力說,剛開始學技術,邊學邊掙錢,剛開始勞動一天收入至少100元,多則150元。
“每天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控制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查看蘑菇的長勢,然后根據……”阿不都外力說,出于謹慎第一年他僅種了一個棚做試驗,放在自家菜地里,不僅不占地方,小小的棚一年下來就凈賺了2萬元,不僅如此,夫妻二人還到棚里打工6個月掙了4萬元。
算起經濟帳,阿不都外力總是逢人便說:“只要肯干就能掙錢,打工是個不錯的好辦法,學技術還掙錢,簡直就是咱老百姓穩打穩賺的好買賣。自己種地收成好、價格好還行;若遇價格不好,一年到頭也沒不掙到什么錢。”
嘗到甜頭的阿不都外力,至今已擁有了3個小棚,由于勤勞肯吃苦,如今夫妻二人留在了庫如力村蘑菇基地長期打工,變成了基地的專業技術人員。
在阿不都外力的影響下,村里100多名群眾紛紛加入勞務輸出的生力大軍,打工致富不再是夢想,是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致富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