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0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一路通,百業興(傾聽·四好農村路(上))
——貴州村村通助力脫貧攻堅
黃 嫻 張春雷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隨著鄉村公路不斷延伸,農民“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正在變為現實,“四好農村路”讓農村更強、農民更富、鄉村更美。在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維護、運營中,各地有什么好做法?出行條件的改善帶來什么新變化?本欄目推出“四好農村路”系列,敬請關注。
核心閱讀
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先后作出“交通優先”“交通先行”等戰略部署,實現全省村村通路、通客運。在“建好”之余,貴州提出“建養一體化”,農村公路的改善帶來了人氣,也提升了脫貧攻堅的士氣。
打通毛細血管
產業跟著通村公路走
人勤春早。在貴州省黔西縣花溪鄉借魁村委會對面的一處坡地上,村黨支部書記楊才斌正指揮著十幾個工人打樁支架,在這塊新流轉來的160畝土地上,將建起100個蔬菜大棚。“屆時這些大棚由村里成立的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村里9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別和一個大棚進行利益聯結,獲得這個棚產出凈利潤的30%。”楊才斌說。
借魁村的產業起步,發端于2017年的春節。16歲就南下廣東打工的羅錦宏回來過年,在黔西縣城坐上農村公交班線,一個半小時就到了村里。這讓羅錦宏十分感慨,“以前村里不通公路,從鄉里回村要步行足足15公里多的山路。”
羅錦宏在外從事蔬菜園區的管護工作,“我們這兒土質疏松,易灌易排,非常適合辣椒種植。”路通了,羅錦宏過完春節沒有再外出奔波,在村兩委支持下牽頭成立了建林種養殖合作社,流轉500畝土地搞起了辣椒種植。“9米3的大貨車直接開到基地旁裝車運貨,沿著新修的通村路半小時就能駛上白黔高速,從這北上重慶或者南下廣州。”
貴州地理環境和交通區位并不占優,脫貧攻堅任務重。改善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欲加速,先修路,貴州歷屆省委、省政府相繼作出了“交通優先”“交通先行”等戰略部署。
2015年底,貴州在西部省份中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當年11月,貴州又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明確到2017年底實現建制村通暢率100%、建制村通客運比例100%、農村公路列養率100%、重點路段安全隱患治理100%的“4個100%”的目標(現在已經實現了兩個目標),確保徹底疏通貴州交通的各條“毛細血管”,打通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
公路通到哪里,產業就覆蓋到哪里。走進仁懷市壇廠鎮枇杷村,一條條平坦寬敞的旅游大道徑直伸入“神采八卦迷園”景區,四周的“小康路”綿延鋪開。“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優質的環境配套,枇杷村實現了景區跨越式發展,公路沿線開辦的農家樂、農村客棧、候鳥式公寓等附屬配套旅游產業超過70家,景區新增就業崗位1200多個,每年拉動收入增長超過7000萬元。”枇杷村黨支部書記袁正楷說。
實施品質工程
農村路成為便民路
每一條農村公路都是一條便民路、富民途,從2016年6月起,貴州開始大力實施農村公路“品質工程”行動計劃,確保每一條農村公路既要“走得了”,更要“走得好”。
乘車走在德江縣玉水街道安家渡至建設坡村的通村公路上,一路可見標線清晰、路面平整、邊溝整潔。為保證農村公路建設的質量,德江縣交通局抽出人員成立質監站,專門負責對農村公路工程建設質量進行監督。“2017年全縣共完成工程監督任務45項,監督巡查80次,下達整改通知書一份、監督報告兩份,無重大質量事故發生。”德江縣交通局質監站站長何松說。
“在公路建設過程中,我們大力推行首件負責制,公路建設涉及的各道工序、各種工藝,只要不符合要求的堅決返工,直到滿足要求為止。”何松說。
貴州還將高速公路的相關建設理念應用到了農村公路建設中。“比如,項目建設初始就預留了綠化帶,公路建設與綠化工程同步開展;將修特大橋的工藝運用到農村公路建設中,擋土墻、邊溝、涵洞墻身、進出口跌水井等進行統一勾縫,使得公路質量得以保障,外觀也得到改善。”貴州省公路局農村公路處處長張杰說。
在農村公路三年建設期間,貴州共投資約400億元建設5萬多公里農村公路。“如果按照常規方式推進,很難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張杰說。基于此,貴州創新提出“建養一體化”政府購買服務模式,走出一條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和管理養護的發展新路。
據張杰介紹,“建養一體化”即通過公開招標引入社會資本,由社會資本承擔項目的實施及交工驗收后5年的養護服務工作,政府依據項目建設及養護的績效評估情況,支付“改造養護”費用,服務期滿后,公路交還地方政府。
找到農村公路建養突破口后,貴州省建設總規模3.6萬公里、以市州為單位打捆納入交通運輸部“十三五”農村公路項目庫的項目,全部進入“建養一體化”實施方案,涵蓋全省剩余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縣鄉道改造三個重點類別。
創新運營模式
村里人出行用上APP
趁著天氣晴好,雷山縣郎德上寨的村民楊武準備到幾公里外的報德村辦點事。出門前,他先掏出手機“倒騰”了一陣。沒多久,楊武在村口的招呼站登上了一輛由雷山開往報德的9座小客車。而就在3個多月前,楊武想要從郎德到報德,要么“死等”——“班車一般要等上一兩個小時”;要么“過走”——“步行需要兩個多小時”。
楊武手機里的“玄機”,是一款叫做“通村村”的APP,是由貴州自主研發、在雷山縣試點建設的全省農村客運出行服務平臺。這個“通村村”,是全國首個服務農村交通出行的“互聯網+農村客運”平臺,將在2018年底覆蓋貴州88個縣(市、區)。
而在德江縣,為滿足公路通行等級較低地區的群眾出行,創新推出電話約車服務。“全縣有33個行政村由于道路安全等問題沒有開通定線班車,我們專門配置11臺5—11座小客車參與電話約車服務,群眾只要撥打預約電話,里程在30公里之內的1小時內即可登車出發。”德江縣道路運輸局局長鄧邵彬說。
面對農村尤其是山區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如何“運營好”農村路刻不容緩。貴州要求各地建立“以城帶鄉、干支互補、以熱補冷”的農村客運資源配置機制,通過推行片區經營、延伸經營、捆綁經營的方式,有重點、分階段發展鄉(鎮)村公交,簡化農村客運經營許可程序,適度擴大農村客運經營自主權。
“原先搞線路承包,一條線上幾輛客車為爭搶客源你追我趕,極易造成超員、超速等安全隱患。”德江縣道路運輸局副局長徐劍賢說,“推行捆綁經營方式后,統籌安排發車時間,該條線路所產生的運營效益由各車輛平均分配,既便于沿線群眾掌握班車規律,又杜絕了安全隱患。”
隨著貴州村村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客運目標的如期達成,2017年8月份,貴州又啟動“組組通”三年大決戰,計劃投入資金388億元,對全省3.9萬余個3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村民組實施9.7萬公里通組公路硬化建設。
“優先支持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20個極貧鄉鎮、2760個深度貧困村和當年擬脫貧摘帽縣率先在2018年實現‘組組通’硬化路。同時,村組路的硬化工程將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結合起來,做到‘不搬遷的村民組要通公路、不能通公路的村民組要搬遷’。”貴州省交通廳負責人說。
(趙靜參與采寫)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