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6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4月下旬,山西晉臻黃酒有限公司的袁長江領著省里的投資團隊,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牽線,前往浙江省紹興市取經。素有南紹北代之說的黃酒產業成為山西省忻州市發展雜糧產業的一個破題之作。他們從有機旱作雜糧種植入手,發展釀造業,打造有機晉臻黃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耕有7000年文化的中國傳統黃酒的養身功能,發展康養產業。
2017年12月,山西召開關于支持忻州市創建“中國雜糧之都”專題會議,今年1月,山西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支持忻州發展雜糧產業成為省級戰略。同月,山西省政府致函農業部,商請省部共建全國雜糧產地交易市場。
日前,忻州市與山西省農科院合作共建的山西雜糧研究中心也進入實操階段,中心將品種選育、農機農藝一體化、有機旱作技術集成等方面提升忻州雜糧產業發展水平。
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行動,市場、技術、人才要素的集聚,意味著素有晉北糧倉之稱的“糧忻”將通過全國定位、省級規劃、地市實施的方式,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雜糧的“谷都”進發。
從玉米主產區調向雜糧主基地
忻州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是山西雜糧和玉米的主產地和核心區,素有“晉北糧倉”之稱。忻定原盆地一直是山西的玉米主產區之一。
近年來,忻州大力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減玉米增雜糧,引進雜糧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大力發展雜糧產業。
目前,在全國雜糧種植版圖上,小雜糧王國山西的雜糧種植面積保持在1500萬畝左右,占到了1/10。其中,谷子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燕麥、蕎麥、高粱第二。而在山西雜糧的分布地圖上,忻州以320萬畝的種植面積和年均60萬噸的產量位列全省第一。
忻州市被稱為“中國雜糧之都”,岢嵐縣、神池縣、靜樂縣分別被授予“中華紅蕓豆之鄉”“中國亞麻籽之鄉”和“中國藜麥之鄉”稱號。
“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短板和瓶頸,缺大龍頭帶動,有產品缺精品、有品牌缺名牌、有基地缺市場、有產業缺園區。”忻州市副市長裴峰說。
基于這樣的認識,忻州市2018年正式出臺了創建“特色農產品(雜糧)優勢區”實施方案,規劃布局紅蕓豆、糜黍雜豆、雜交谷子、馬鈴薯、燕麥、豌豆蠶豆、藜麥等雜糧發展的10個優勢區及主產地,創建全國的雜糧原產地和主產區,以大基地做強做大產業。
同時,忻州實施開展雜糧產業“2468”提檔升級戰略工程,從基地建設、龍頭加工、科技創新、品牌塑造、市場交易等環節發力,打造中國雜糧產業核心優勢區。立足一縣一業,打造“紅蕓豆、藜麥、亞麻籽、甜糯玉米、燕麥、小米、黃米、豌豆蠶豆、紅薯、馬鈴薯”等十大優特雜糧之鄉。
自此,忻州市從“糧忻”向“谷都”邁進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忻州市立足雜糧生產的比較優勢,要從全產業鏈、多功能示范區和區域公用品牌等多個方面提升雜糧的產品價值,做好產業發展和帶農增收的大文章。
政府與市場合力構建園區平臺
“一臺機器同時完成鋪膜、穴播、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免除了間苗和除草,滲水地膜能使雨水下滲又減少蒸發。總之,是投入減少了,產量上去了。”在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現場示范會上,偏關縣樓溝鄉柏家咀村村民賀三仁咧嘴直笑。
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是山西農科院研發的一項旱作農業集成技術。目前,忻州市已在谷子產業中推廣應用。這也是忻州與科研院所合作,為雜糧產業引進技術的新舉措。
審視忻州雜糧產業,企業、人才、資本等要素的缺乏是短板。而引資引智的前提是政府搭建平臺,栽下引鳳來的梧桐樹。
2017年12月,忻州出臺了《“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建設總體方案》,搭建產業的引擎平臺意圖明顯。按照方案,園區將建成雜糧研發創新中心、市場交易中心、產品文化展示中心、產品檢測檢驗中心、新品種新技術示范中心、康養體驗中心、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區規劃占地面積1500畝,預計總投資8億元以上。
通過產業園區這一平臺,為雜糧產業發展匯聚科研、市場、資本、企業人才等多種資源要素。園區實現科研創新與生產推廣結合,為雜糧高產種植和精深加工提供技術支撐;產品展示與品牌宣傳結合,成為對外的展洽窗口;倉儲購銷與物流集散結合,暢通市場流通渠道;電商營銷與快遞配送結合,構建雜糧電商園區;美食體驗與科普參觀結合,打造雜糧文化旅游觀光園。
做強產業,就要做市場所向。不久前,一份關于“雜糧市場交易中心總體籌建”方案,在經過反復討論后被忻州市政府正式批復。
雜糧交易市場將通過吸引全國雜糧生產加工企業、電商營銷平臺及快遞運營商等入駐,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交易體系和經營體系。同時,企業在政府的引導與規范下,按照示范區統一標準,形成生產基地和加工產品的標準化,構建起農產品從基地到餐桌全產業鏈的全程溯源監管模式。
在這一方案下,山西金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資3500萬元,忻州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注資1500萬元,共同注冊成立“忻州糧忻谷都雜糧交易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忻州雜糧交易市場。
這也意味著,政府服務、市場孵化的合作機制,企業自主、市場運營的運行模式在產業體系中確立。
園區即產業孵化器,在政府與市場的合力下,忻州雜糧構建了自己的科技支撐和市場渠道,補齊了生產小農戶想干干不了的短板。
功能與跨界支撐產業融合
今年年初,山西華青藜麥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被山西名優土特新產品協會授予山西名牌農產品。
為此背書的是,該公司發展藜麥綠色種植、加工、研發。公司基地總種植面積2340畝,藜麥新品種培育基地50畝,有機藜麥種植基地1000畝,已取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主打養生,開發出藜麥米、藜麥飲粉和藜麥酒系列產品。
瞄準精細加工,代縣豐裕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在紅蕓豆有機種植的基礎上,配備了紅蕓豆加工生產線。經過生產線篩選,實現了紅蕓豆大小均勻、顆粒飽滿、無雜質,公司的產品還成功出口到韓國、英國等國家。
瞄準休閑體驗,忻府區東樓村鑫通農業專業合作社在雜糧和蔬菜種植基礎上,開辟出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業教育、采摘等特色消費內容,成為農民朋友的科普示范基地、城鎮市民的生態觀光基地,學生實驗的體驗基地。
從功能出發,挖掘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元素和內容,正成為忻州雜糧產業的新勢頭。
這意味著,產業融合園區理念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始顯現。在規劃之初,忻州就將小雜糧產業融合核心示范區定位為集生態教育、休閑養生、旅游集散、文化傳承、美食體驗、康養居住、展示交易、新品種研發、檢測檢疫、倉儲物流、電商數據等多功能平臺。
從功能出發,雜糧得以深度開發,產業延伸融合,產品品類豐富的同時,雜糧的綜合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提升;產業鏈延伸、產業融合又賦予雜糧產業休閑觀光、康養、農事教育等多元功能。
得益于此,2017年,忻州雜糧種植面積達到330萬畝。其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有160余萬畝,“三品”生產加工企業及合作社達到110多家,年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10家。在產業扶貧中,僅休閑農業就帶動了500戶貧困戶1700余人,人均增收600多元。
“我們的目標是,要將‘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核心園區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雜糧科技研發創新中心、雜糧產品與文化展示中心(雜糧博物館)、雜糧市場交易中心(雜糧商城)、雜糧電商營銷中心、雜糧產品質檢中心、雜糧康養體驗中心,成為國家級雜糧交易大市場及中國雜糧交易所,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裴峰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