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30 作者:佚名 來源:赤峰日報
松山區大廟鎮公主陵萬畝設施農業園區。
2017年,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規模與效益同步提升,總量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全年新建設施農業4.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3.2萬畝、冷棚1.3萬畝,全區設施農業總量達42萬畝。
在這一年,赤峰市松山區鞏固提升公主陵、興隆、東苑等10個萬畝園區和安慶甜瓜、城子甜椒、太平地葡萄等75個千畝特色園區,獲得農業部現代農業示范區獎勵資金1000萬元。
隨著全區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日漸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民從這個盛滿財富的“金飯碗”中嘗到了甜美的幸福滋味。
“公司+農戶+基地”帶來收益雙贏
眼下正是暖棚番茄采摘上市時節, 赤峰大廟鎮公主陵設施農業園區一派繁忙:一輛輛裝得滿滿當當的小型運輸車從園區魚貫駛入交易市場;30多個商廳內,工人們正忙著將卸下的番茄打包裝箱;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貨車滿載著一箱箱貼有“春志”品牌標志的精裝番茄迤邐而去……
建于2007年的公主陵設施園區規模2萬多畝,暖棚數量4000余個。2014年以前番茄品種良莠不齊,加上經營分散,收購商競相壓價的現象讓種植戶苦不堪言。2014年,鎮里引進了春志蔬菜銷售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產銷鏈條。占地30余畝的蔬菜交易市場為農戶和收購商提供了完備、安全的交易平臺,保證了交易價格公開透明、交易資金當天結算。公司下設的合作社還為社員統一采購高品質秧苗并張貼“春志”標識,以品質和品牌提升園區番茄的“含金量”。
“自從與春志公司合作后,我們的產品有了品牌,價格也漲了許多。番茄銷售最好的時候,每斤賣到3.5元,去年家里兩個大棚,收入6萬多元,今年的收入應該更高。”種植戶楊從明高興地說。春志公司負責人羅志告訴記者,高峰期,市場上番茄的交易量能達到80萬噸。公司籌劃建設的育苗工廠牢牢鎖定客戶需求,為農戶培育、供應更受客商歡迎的“賽麗”品種,從種植端提升番茄的商品化水平。
作為安慶鎮小北道村的貧困戶,年近花甲的張智慧同樣受益于“公司+農戶+基地”這樣的園區發展模式。村里的萬畝食用菌農光互補科技示范園區剛完成一期建設,投資方中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便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了零租金的優惠條件,統一供應菌棒和全程技術指導,實行統一回購和統一銷售。張智慧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年6月投產,棚里12000個菌棒,每個產菇約一斤半左右,平均9.5元的收購價,去掉成本,毛收入接近15000元。
“我們企業承擔了菌棒研發和銷售配送,為農戶降低投入門檻和市場風險”,中御公司負責人張慶舉說,“下一步,依托安慶工業園區,我們還將建設食用菌深加工工廠,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廣食用菌‘本良一品’品牌。”
據介紹,小北道村與設施食用菌大棚同步建設完成的光伏電站項目也于2016年6月實現并網發電,依托棚頂平鋪的83160塊太陽能電池板,該項目首年發電量為3189.84萬kwh,棚下種植,棚頂發電,設施農業延伸出經濟、生態和社會多重收益。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釋放綜合效益
作為赤峰松山區設施農業園區的“后起之秀”,初頭朗鎮孤山子設施冷棚園區立足高起點和近郊優勢,質高價優的茉莉香、遼峰、夏黑等優良葡萄品種落地生根。這個時節,種植戶李貴紅棚里的茉莉香葡萄已漸近成熟,據她介紹,前兩年雖然不到盛果期,但15元一斤的采摘收益仍然讓自己的“第一桶金”分量十足。
“冷棚前期投入較低,葡萄上市時間是七八月份,與暖棚葡萄和大地葡萄打了一個很好的時間差,加上我們前期的宣傳推廣和園區便利的交通條件,一到節假日,前來采摘的市民絡繹不絕。”鎮農業站站長說。
突破傳統種植模式,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拓寬產業發展模式,釋放綜合效益。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松山區在實現西紅柿、架豆角等主要設施蔬菜品種規模效益的基礎上,在近郊鄉鎮農業園區成功推廣了大櫻桃、油桃、草莓、紅提葡萄、火龍果、北蟲草等高效、特色產品,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一批近郊觀光、采摘、休閑產業應時而起。
走進當鋪地滿族鄉大興隆莊萬畝設施農業園區的“咱家小院”農家樂里,村民孫鳳林正樂呵呵地招呼客人。作為園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僅餐飲一項,他的月收入便超過萬元。
2018年,當鋪地滿族鄉以建設興隆田園綜合體為目標,計劃投資10億元,在完成前兩期410棟日光溫室建設基礎上,大力發展優、特設施果蔬種植,開展多種經營,融入休閑采摘、餐飲住宿、水上觀光等內容,讓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吃上“旅游飯”。
資金、技術雙投入助力提質增效
在老府鎮老府村孫龍家的大棚里,一臺輕簡、易操作的自動智能放風器堪稱種棚“神器”。“過去就怕天氣變化,尤其遇上雨雪,必須立即趕回來關棚。現在好了,只要設定好溫度,開關棚都不用自己動手。”孫龍高興地說。
與此同時,微耕、水肥一體化、二氧化碳施肥等高新技術也在設施蔬菜生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僅就二氧化碳施肥技術而言,主要作用是增加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促進光合作用,可使產量增加15%—20%、精品率提高30%以上。”松山區農牧業局技術人員介紹。
近年來,該區農牧部門還在各園區推廣秸稈反應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實用技術,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產量方面得到了種植戶的一致好評。
設施農業發展得如火如荼,離不開資金支持。2014年以來,松山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35億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8億元,協調金融部門投放低息貸款5.6億元,用于扶持設施農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各方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