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2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把“荒土地”變成“聚寶盆”(扶貧手記)
湖南漣源市六畝塘鎮扶珂村第一書記 劉益彪
扶珂村盛產煤炭,曾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按理說“家底”應當挺厚實,為何會淪為省級貧困村?如何讓這個衰落的小村莊摘掉窮帽子,重新走上振興之路?2016年10月底,帶著重重疑問,我從漣源市扶貧辦來到扶珂村,擔任第一書記。
駐村伊始,我花大量的時間摸清扶珂村從貧窮到致富、再到“返貧”的發展脈絡,找準了“病根”。扶珂村地處漣源市與冷水江市交界處,這里曾經滿地都是“黑金”。1989年,村里開始發展煤炭產業,家家戶戶靠著煤炭賺生計。上世紀90年代,村里就涌現出第一批“百萬戶”。2012年下半年,煤炭業突然變天,煤價大跌,煤礦相繼關停。2014年,隨著村里最后一家煤炭企業因經營不善停產,扶珂村正式告別“黑金時代”。全村920戶、3000多人,2014年的貧困發生率高于23%,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
過去,村里許多人習慣了“賺快錢”,既不愿重拾鋤頭,也不想外出打工,“懶貧”現象十分突出,受“等靠要”思想影響,大家爭當貧困戶,村里把貧困戶的“帽子”當福利,評議時搞“平均主義”。
精準識別,是脫貧攻堅的第一步。2016年底,我召集村“兩委”開會,宣講精準扶貧的政策精神,決定重新評議貧困戶。這一下在村里掀起不小波瀾,一些夾雜在貧困戶中的“非貧困戶”意見很大。對此,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道,在村里廣泛宣傳“貧困戶不是榮譽”,大力營造脫貧光榮的氛圍,并反復上門,做那些“非貧困戶”的思想疏導工作。
2017年4月,村里召開評議大會,55名黨員、27個村民小組組長,以及村民代表共141人參加評議。經上級審核,我們重新評定了150戶貧困戶、621人,比整改前減少了46戶、59人。評議公開透明,群眾滿意。被“評議”的一些貧困戶也不再消極懈怠,下定決心改變貧困的面貌。
脫貧攻堅,需要找到確保長期穩定脫貧的產業路子。年長的村民多次提到開礦前的扶珂村,那時山林秀美、流水潺潺、稻花飄香。可如今,煤炭開采區水土流失嚴重,還有不少山林田地被撂荒。摸索致富道路時,我認識到,應當把產業脫貧和生態修復結合起來。
發展綠色經濟,我們相中的是名叫玳玳酸橙的橘科植物。玳玳酸橙極具觀賞價值,果實可入藥,可制作食品工業中常用的高倍甜味劑,市場緊俏、賣得上價。最重要的是,漣源氣候濕潤溫和,非常適宜種植。
做好“前期功課”,我和村“兩委”到福建建陽考察中國最大的玳玳酸橙基地,學習種植技術,又找到一家省級龍頭企業,簽訂果實收購協議。我們仔細測算過,除去養護、采摘、運輸及加工成本,每畝純收入超過6000元。
瞄準產業,說干就干。回到村里,我們流轉了670畝荒山。春天是種植的好時節,今年3月,我們共種植了450畝玳玳酸橙,70多戶貧困戶以及4戶非貧困戶參與進來。放眼望去,過去雜草叢生、巖石裸露的山坡萌發出新的綠意。市里有“聯村建綠”項目,在我們爭取下,項目也順利落地。如今,村前屋后、道路兩旁種上了1800多株櫻花、200多株茶花。利用荒廢的秧田,我們種植了70畝荷花,既可賞花,還能品蓮,還有企業找上門來,愿意保底回收蓮子。了解到油茶對土壤“要求不嚴”,擁有能耐瘠薄土地等特點,我們規劃在開采區種植500畝油茶……如今在扶珂村,一條綠色發展道路,正在把“荒土地”變成“聚寶盆”。
(本報記者王云娜采訪整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