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4 作者:佚名 來源:新疆晨報
當許多農村里的年輕人背著行囊一波又一波離開家鄉外出“追夢”時,年輕小伙嚴相濤卻選擇了回到家鄉,承包下村里的40多畝地種植葡萄,在經歷了摸索、試驗、失敗后,他不僅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新的創業路,也帶領著當地村民一起致富。
28歲的嚴相濤家在昌吉州呼圖壁縣園戶村鎮下三工村,6月的葡萄園里,葡萄已經攀上了藤架,小巧可愛的果實已經掛滿枝頭,一眼望去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經過5年的努力和奮斗,由嚴相濤帶頭成立的合作社葡萄種植面積已達5000畝,葡萄從種植到包裝加工再到銷售,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還沒到成熟的季節,合作社的訂單已經源源不斷,葡萄遠銷國內外。
回憶里的葡萄樹情結 讓他決定回鄉創業
嚴相濤畢業于塔里木大學園林工程專業,2012年大學畢業后嚴相濤原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成為一名園林技術人員,但他考慮再三后決定回家鄉種葡萄。“記得小時候,村里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有葡萄架,每到夏天藤枝爬滿了架子,綠色的紫色的葡萄掛在架子上,一仰頭就能看到,果實成熟時,我拿著小筐,爺爺踩著凳子用剪刀一串一串的剪下來放進筐子里,葡萄放進嘴里是甜的,心里也是甜的。”嚴相濤說,在他的記憶力,他的童年是“綠色”的,像葡萄架下撐起的那片綠蔭。
由于學的是園林工程專業,大學時,園林工程專業就研究過葡萄種植技術,他說,回家種葡萄這個想法并不是一時沖動,他一直想將自己學習的專業技術運用到實踐中。“一開始我也挺忐忑的,大學畢業前,我跟幾個同學商量合作,回去種地研究技術,可他們都已經找好了工作,最后我還是遵從了內心的選擇。”嚴相濤說。
事實上,嚴相濤和葡萄的緣分也是受了父母的影響,父親嚴志軍雖然不種葡萄但一直從事的收購葡萄的工作。“他跟我說了這個想法以后我覺得挺好的,他說他不怕辛苦,就想干點自己想干的事,我就同意了。”嚴志軍說。
2012年,嚴相濤貸款20萬元在村里承包了40畝地開始種植紅提葡萄,栽種修枝,嚴相濤每天要在地里待上十幾個小時,但他卻不覺得辛苦。“消費者都想吃到好的水果,想要打開銷路就要從質量源頭抓起,種得好了才能結出好果子。”嚴相濤說。
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 儲存140噸葡萄損失80萬元
回鄉創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嚴相濤說,種植葡萄一般到第三年才能結果子出售,前兩年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地里。“我們那常年種植的都是棉花、玉米,種植葡萄的很少,雖然覺得新鮮但是當時還是覺得不太靠譜。”一開始,下三工村的村民們對于嚴相濤種植葡萄都持有懷疑態度。
2014年,嚴相濤種下的葡萄第一次掛果,看著枝頭日漸成熟的葡萄,訂單也漸漸多了起來,嚴相濤第一次嘗到了賺錢的甜頭。
因為紅提是耐儲存的葡萄,一般在入冬以后,價格都會上漲,嚴相濤覺得儲存到過年前會更有賺頭,他便將晚熟的140噸紅提儲存在冷藏室里,想著冬天再出手。“當時就想試試賭一把,可沒想到判斷失誤了,葡萄儲存到過年,結果當年的葡萄價格大跌,原本一公斤15元左右的紅提,批發價格只能賣到6元左右,連成本都回不來,140噸葡萄損失了80萬元。”嚴相濤說。
經歷了失敗的嚴相濤獨自坐在家里想了一晚上,雖然心痛但并不失望,他說,這次失敗讓他明白抓葡萄質量只是第一步,想要繼續發展還要有正確的市場預判,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成功。
帶動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 人均增收4萬元以上
雖然損失了一大筆錢,但是默默觀察嚴相濤的村民們卻實實在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利潤,村民王明飛是第一個提出和嚴相濤合作的人。“葡萄雖然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要多一些,可后期的利潤也很可觀,我當時就想能不能和嚴相濤一起種,沒想到他很爽快同意了。”王明飛說。
為了能夠擴大產量,嚴相濤立即聯系了當地其他有意向種植葡萄的村民成立了眾義園農民專業合作社,2015年嚴相濤帶頭成立的合作社,葡萄種植面積一下子擴大到600畝,葡萄種植戶發展到20余家。“產量既然不成問題,那么就要尋找銷路,當時我覺得不能坐著等客戶來,要把產品帶出去推銷。”嚴相濤說。
2016年,嚴相濤和幾個合作社村民帶著自家的產品走出了新疆,銀川、廣州、北京、上海,走遍了全國的大小水果市場推銷自己的紅提葡萄,色澤純正品相端正的紅提葡萄一下就得到了內地水果市場的青睞,同時他還邀請批發商到合作社的葡萄園參觀,讓自己合作社的葡萄真正的走出去。“別看小嚴年紀不大,但是真能干,他總說鼻子底下一張嘴,只要敢說敢問就沒有干不成的事,結果真的找到了銷路,新客戶都變成了老客戶,我們看著訂單越來越多,心里別提多高興了。”村民劉亮說。
經過兩年的發展,合作社已有入社會員65家,從業人員160余人,種植面積達5000畝,儲存能力達到10000多噸,年畝產葡萄800公斤至1200公斤,除了紅提,還引進了夏黑品種的葡萄,市場零售價可達每公斤10元以上,年總產值5000多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40000元以上。“以前我們種棉花一畝地能掙800-1000塊,現在每畝地的利潤增加到2000-3000塊,整整翻了一倍多。”劉亮說。
今年,除了銷售新鮮葡萄,合作社新增加了一條葡萄干生產線,打造自己的綠色葡萄干。嚴相濤越來越忙了,但他卻更加充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幫助了村民,我現在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我會繼續加油。”嚴相濤笑著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