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6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十訪黎明村:
一個小荒村的“滄海桑田”
作者:本報記者 莊電一
大自然的警鐘,曾經不止一次為人類敲響。我曾10次踏訪的黎明村正是這樣一個范例。
在我國陜西、寧夏、內蒙古交界地帶,有一片被稱為毛烏素沙地的沙漠。地處沙地邊緣的寧夏鹽池縣因此飽受風沙侵襲之苦,特別是縣里的黎明村,村民因被風沙逼得無法安居而不得不四處搬家,全村在幾個月內就四分五裂了。
20年前,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情況,很驚訝,甚至半信半疑。在初次奔向黎明村的路上,我還在想:這樣的悲劇,怎么會發生在當下?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1998年初次踏訪黎明村的情景。那天風不大,但風沙還是一個勁兒地往我的臉上打、往采訪包里灌。黃沙封鎖了村道,人只能步行進村。呈現在我面前的,是尚有彩繪的斷壁殘垣,是隨處可見的沙丘,連村中飲羊的水槽都被黃沙填滿了。整個村莊僅有三四株沙棗樹,難見綠草。為了躲避風沙,村里的四五十戶居民搬到原來沒有人居住的“南梁”“北梁”“東梁”,而留在原地的只有兩戶。一個完整的村由此分裂成遙遙相望、相距約1公里的4個小莊點。
提起風沙,黎明村人有倒不完的苦水:每天起床,被褥和鍋碗瓢盆上都有一層黃沙;一場大風刮來,村道就被沙梁封堵,各家各戶院墻內外都堆滿了黃沙,幾天都清理不完。人們普遍擔心:遲早有一天,風沙會徹底吞噬村莊。
這惱人的黃沙從何而來?這要從黎明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說起。自清朝開始,人口的增長和對大自然無節制的索取使當地環境走向惡劣,到了20世紀中葉以后,環境惡化速度明顯加快。鹽池縣歷史上牧業發達,盛產甘草,但過度放牧嚴重地摧殘了本已脆弱的草原。而對甘草的濫采亂挖使草場變得千瘡百孔,更釀成了一場又一場生態劫難。與這些人為的破壞相比,長期以來當地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卻嚴重滯后,草原由此一天天沙化,而風沙則越刮越大,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從此,黎明村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2000年,我二訪黎明村,留在原地的只剩一戶了。我為此寫出一篇警示性的報道:《是誰毀了我們的家園?》。2002年,我三訪黎明村,那里的環境還在惡化,我又寫出《人類的退路在哪里?》。正是在這一年的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鹽池縣召開了寧夏中部干旱帶生態建設工作會議,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在大會上宣布:從2003年5月1日起,在寧夏全境禁牧。同時,自治區各級政府果斷禁止了濫采亂挖。我為此興奮地作出報道:《寧夏將不再有牧羊人!》。
脆弱的草原,得到了休養生息。2006年,我四訪黎明村時,雖然聽到了最后一戶人家也已搬走、舊莊點完全消失的消息,但也欣喜地看到,鹽池縣大范圍植樹造林,生態環境發生可喜的變化,黎明村周邊的樹木也漸漸多了起來。
2009年和2011年,我又先后兩次踏訪黎明村。我發現,環境的改善讓黎明村人又有了重新聚合的愿望。這個飽經磨難、曾一分為四的小荒村出現了戲劇性變化:當年倉促搬到“南梁”的12戶人家于2011年搬到了“北梁”,黎明村因此“三合為二”。到了2012年,經過整合的黎明村又合二為一。短短十幾年間,黎明村由四分五裂又走向“統一”,完成了一個令人驚嘆的“輪回”。2012年,我完成了對黎明村的“七訪”,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通訊《一個小荒村的聚散興衰》。
封山禁牧了,黎明村乃至整個鹽池縣的畜牧業不但沒有蕭條,反而有了飛躍。當地農牧民改放牧為舍飼,養殖數量和收益都不降反增。黎明村建起了養殖園區,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專業村,所產羊肉遠銷北京、銀川等地。以前一門心思想離開村子的人不走了,在外面闖蕩多年的青年人回村了,富裕起來的黎明村人也過上了舒適的生活。2013年,我寫出通訊《八訪黎明村見證巨變》;2014年12月,我九訪黎明村,寫出了通訊《黎明村的魅力》。
曾有人問:“黎明村的環境還會惡化嗎?”2016年5月,我在十訪黎明村時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在長篇通訊《物換星移幾度秋》中,黎明村人用非?隙ǖ恼Z氣說:“那樣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現在,黎明村人都有了強烈的愛綠、植綠、護綠意識。2016年,我看到黎明村里那些成排的白楊都已經長得比成人小腿還粗了。
黎明村是鹽池縣生態環境發展變化的縮影,也是整個寧夏乃至我國北方地區這二三十年的縮影,它的經驗和教訓具有警示意義。我很慶幸,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用20年時間關注過這個小村,用10次踏訪的經歷和近10萬字的報道,見證并反映了它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也為人們解剖了這個由破壞生態到改善生態,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活標本”。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