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7 作者:佚名 來源:央廣網江西頻道
在德安縣河東鄉河東村,村民劉彥珍兩年前還是村里的貧困戶,在縣鄉村及幫扶干部的幫助下,通過養鴨找到了一條致富路,實現了脫貧目標。如今,他成了養鴨能手,成為了鄉親們學習的榜樣。
烈日下,在稻田間總會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那就是村民劉彥珍,他正放養著他的200多只鴨子,儼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劉彥珍告訴記者,原來自己并不喜歡與人交流,心里也總是很膽怯,因為那時沒有增收路子,作為貧困戶面對外人的底氣不足。而現在的他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主動與人交談,喜歡帶著大家去田間看他的鴨子,介紹起他家鴨子產的無公害鴨蛋時臉上總是露出長長的笑容,這樣的改變也是來自于他通過產業扶貧,靠自己辛勤勞作走上致富道路的自信。
精準扶貧活動伊始,德安縣規劃局扶貧工作隊和幫扶干部到貧困戶劉彥珍家上門走訪調查,得知他患有殘疾,喪失部分勞動力,不能從事較重的體力活,和兒子一起居住。幫扶干部詢問他需要什么幫助,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劉彥珍說到:“我一個大男人有手有腳的,不想靠著吃低保和他人的幫助一直生活,想靠自己的勞動過上好日子”,幫扶干部滿雙華被劉彥珍的一番話深深打動,回到家中認真思考,根據政策,精心為劉彥珍量身訂制了精準扶貧計劃,他認為要想真正脫貧,產業發展是核心,他決定鼓勵劉彥珍發展養雞或養鴨產業。
在走訪慰問中,縣規劃局幫扶干部再次來到劉彥珍家中,告訴他的建議,劉彥珍表示他很樂意養鴨子,只是目前的收入只夠維持他和兒子的基本生活,沒有多余的錢購買鴨苗。得知情況后,滿雙華主動自費給劉彥珍采購了100只鴨苗,幫助他解決發展養鴨產業的首要困難。
就這樣,劉彥珍養起了鴨子。要想養好鴨,相關技術也是要精通,幫扶干部通過在網上查閱養鴨技術,發現稻田養鴨技術是個不錯的方法,也很適合劉彥珍,利用秧田中的水和鴨子嬉水及食雜草的特別性質,把栽種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構建一個鴨子和稻子互相有利互補的成長背景,既能養好鴨子,又能產出好的稻米。經過一番學習后,劉彥珍在稻田里養鴨子,每天早出晚歸,除了睡覺幾乎都和鴨子在一起,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與鴨子溝通,鴨子也有靈性似的聽得懂他的話,非常親近,鴨蛋的產量也非常高。
為了解決鴨蛋銷售問題,幫扶干部滿雙華聯系自己的親戚、朋友,主動幫劉彥珍推銷鴨蛋,純天然無公害鴨蛋很受歡迎,辛苦的勞動終于有了收獲,第一年養鴨鴨蛋產量約12000余枚,獲得12000多元的純收益。年底100只鴨先后通過零散、批發的方式賣了出去,獲得2000多元的純收益,終于在2016年底,劉彥珍成功脫貧。
如今,劉彥珍養了250多只鴨,成了全村有名的養鴨能手,一年鴨蛋產量約27000枚,到年底可獲得約27000元收益,賣鴨可獲得約5000元收益。劉彥珍說到:“黨的政策好,幫扶干部又熱心,只要我踏踏實實干事,生活會越過越好”。
養鴨能手劉彥珍的脫貧故事只是德安縣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成效的典型之一。去年以來,德安縣河東鄉把“十大”扶貧政策的落實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來抓,先后產業直補51戶貧困戶,補貼金額為2.95萬元。后田村心全葡萄合作社“一村一品”產業已成規模,采取農商對接、旅游節日摘等多種形式銷售,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采摘;并引入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銷售額達220萬元。同時,合作社吸納15名貧困戶就近務工,月收入2000元/人,既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也為脫貧致富貢獻了力量。花卉、蓮藕等產業,正逐漸成為河東鄉產業扶貧的主力軍。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