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1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江西南昌灣里區投入二點八億元實現生豬全域退養
不養畜禽養生態
魏本貌 魏蕓婧
盛夏時節,烈日炙烤,游客紛紛來到江西南昌的“后花園”灣里區,開啟山間清涼度夏模式。南昌市民朱艷玲與朋友們開車前往灣里梅嶺景區,沒想到在1公里外就堵上了。“真是太火爆了。”朱艷玲干脆把車停在梅嶺集鎮,步行前往景區。
梅嶺景區的生態漂流備受歡迎。一河碧波蕩漾,兩岸綠竹搖曳,全長3.8公里,五彩繽紛的皮筏艇在山谷間時急時緩地漂流,游客們的尖叫聲和歡笑聲不斷。
時針撥回幾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那時家家戶戶養豬,養殖污水直排進港道,臭氣熏天,大家都捂著鼻子走。”漂流項目負責人劉小山回憶道。
水環境惡化,不僅影響村民日常生活,也讓漂流遭遇了困境。游客漂流后,往往皮膚紅腫發癢。漂流項目的口碑越來越差,游客們望而卻步。資深漂流愛好者朱艷玲就是其中之一,她說:“雖然在家門口就有漂流,但那時候不得不舍近求遠,開車到廬山、靖安等地去漂流。”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灣里區將城區和梅嶺景區全部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大刀闊斧削減生豬養殖規模,梅嶺景區內的養豬場一個接著一個被關停。
“豬是沒了,可大大小小的養豬場沒拆,漂流‘臭’名遠揚,客人從哪里來?”先后投資了600多萬元開展漂流項目的劉小山,守著“一灘臭水”,經常愁得睡不著覺。
變化始于2016年,灣里區抓住農村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契機,將治水的第一槍瞄準梅嶺景區里的養豬場。
26萬平方米豬欄拆遷,需要數億元資金。財政并不寬裕的灣里區,如何籌措資金?養殖戶轉型增收,出路何在?這些都是無法回避的難題。“過去說要想富靠養豬,但養豬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灣里只有留住青山綠水,才能干干凈凈地轉型發展,從而贏得金山銀山。”灣里區委書記于立山認識清醒。
好鋼用在刀刃上。2017年,灣里區政府下定決心,拿出財政總收入的兩成,投入2.8億元,用時9個多月,果斷拆除了全區所有513個養豬場,實現生豬全域退養,從根本上、源頭上控制了生豬養殖污染。同時,灣里區出臺特色生態農業扶持辦法、農家樂評星辦法等,加大獎補力度,引導養殖戶轉型發展。
距離梅嶺生態漂流2公里處,原來有一個養豬場,現在轉型變身為桑葚觀光采摘園。41歲的馮云放棄醫藥器械公司技術總監的高薪職位,回到家鄉創業,成為農場主。馮云說:“趕上了好政策,政府幫忙流轉土地,科技特派員提供技術指導,還補貼7萬元配套資金。”今年4月,桑葚園全面掛果,日均客流量超過800人次。
門前好生態,水清客自來。昔日的養豬場,變成了采摘園、農家樂,清清溪水讓生態漂流恢復了人氣,增強了劉小山追加投資的信心。
2017年,生態漂流增加了峽谷探險、戶外拓展等項目,第一次組建起營銷團隊,掛起亮眼招牌“南昌人家門口的漂流”,營銷推廣紅紅火火。“從前環境差,說得再好也沒人來。現在吆喝的是風光,賺回的是游客,這錢花得有底氣。”劉小山介紹,去年5個月營業期內,漂流接待游客近10萬人,是以前同期游客人數的好幾倍。
“起死回生”的梅嶺生態漂流,讓玩遍省內外漂流的朱艷玲贊不絕口:“穿行在山谷間,滿目是竹海,不僅全身清涼,心情也十分舒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護住一山蒼翠,留住一灣清水,才能讓群眾共享綠色福利、生態福祉。”于立山說。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