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04 作者:佚名 來源:菏澤日報
——鄄城縣箕山鎮趙希貴的創業故事
一條條小藤條,在編制工的手里上下翻飛,左右穿插,猶如注入了生命,這些編制工是鄄城縣箕山鎮箕山村的貧困戶和留守婦女及老人,他們正用精湛的技藝,編制著脫貧致富之路。
這個被鄄城縣委縣政府授予 “明星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叫趙希貴,他帶動全鎮100人以上的藤編規模加工點60多家。目前,箕山鎮從事藤編加工的有將近8000余人,人均年收入1.2萬元,輻射周邊鄉鎮2000余人就業,“藤編特色小鎮”已初具雛形。
生意場上屢次失敗
趙希貴雖是鄄城縣箕山村人,卻說著一口東北話。原來,早年趙希貴的父親因生活所迫離開家鄉,加入了“闖關東”的熱潮,后來落戶東北,趙希貴從小在東北長大,所以鄉音變了。隨著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思鄉的情懷也越來越濃,于是,他們從東北搬遷回了箕山老家。
回到老家后,趙希貴沒有固定工作,只好外出打拼。期間他開過裝修公司、經營過職工食堂,均以沒有經營經驗以失敗告終。后來,他又做起了糧食生意,從東北拉玉米、大豆到山東來賣,這次總算是賺了一些錢。
“后來糧食生意也不好做了,我就和別人合伙做木制品家具加工,剛開始生意還算不錯。后來,因為生意上的事,我和合伙人發生了一些矛盾,生意就越做越差,最后不得不關門大吉!壁w希貴說。又一次的創業失敗,讓趙希貴賠光了所有的錢。
就在這個時候趙希貴的妻子病倒了,隨之而來的不幸,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趙希貴感覺自己的人生仿佛跌到了谷底。為了掙錢給妻子看病,他又一次離開家鄉外出打拼。
打工路上發現新的商機
2008年趙希貴來到了浙江嘉興,他在一家藤編廠做學徒,跟著廠里的一位老師傅學藤編,由于做學徒期間沒有工資,所以他的日子過得很艱辛,但是他都堅持下來了。
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趙希貴就學會了藤編技術,成了廠里正式編制工人。在工作過程中,趙希貴發現藤編簡單易學,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干,而且還很賺錢。于是,他想到了老家的父老鄉親,他們有的因為自身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只能守著幾畝田地過生活。如果他能在老家開這樣一個藤編廠,不是就能帶領他們一起致富了嗎?有了這個想法以后,趙希貴工作起來就更加努力了。
“廠里的領導聽說了我之前的幾次創業經歷,又看到了我在平時工作中的積極態度,就讓我做了廠里的會計,慢慢地又讓我做了主管。”趙希貴說。就這樣,趙希貴和廠領導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就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廠領導。
趙希貴說:“我經常給領導說我的家鄉很好,有很多剩余勞動力,而且他們都很勤勞能干,比較適合干藤編。當時,領導對我還是比較信任的,跟我到老家考察了兩次,就答應了我的要求!壁w希貴從浙江又回到了老家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因為有了幾年的藤編管理經驗,對于這次創業他信心滿滿。
引進藤編鋪就萬人致富路
廠領導到趙希貴的家鄉考察后,認為這里十分適合做藤編加工。當即,從廠里發了一車貨,讓趙希貴領著干。趙希貴自己做起了老師,帶領著村里人加班加點地學,等這批貨完工后,他反復檢查了好幾遍,生怕哪個有瑕疵。后來,浙江廠領導收到這批貨以后非常滿意,給他的訂單也就越來越多了,他的藤編加工也越做越大。
訂單多了,需要的人也多了,現有的工作場地已經無法滿足加工需求。
“箕山鎮黨委政府了解這一情況后,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讓我把加工點搬進了箕山村扶貧車間。”趙希貴說,F在,趙希貴已經是八個扶貧車間的負責人了。
2017年8月趙希貴注冊了鄄城縣金手指戶外家具加工廠,注冊當月就實現稅收近13萬元;芥傆薪8000人在他的帶領下做起了藤編加工。他們有的是在指定的扶貧車間里做,有的拿到自己家中做,還有一些殘疾人行走不便,趙希貴就親自給他們送到家里,等編織好以后再拉回來。不僅是在箕山鎮,鄄城縣其他鄉鎮、周邊縣也加入到了趙希貴的藤編加工大軍中。據估算,趙希貴現在引領著近一萬人走在致富的路上。
相關標簽:鄄城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