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09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山東茌平借力優勢產業,劃重點集中投放扶貧資金
助力好產業 攻克“貧中貧”(脫貧攻堅新氣象)
劉明明 賀金濤
“嗯,棚前沿防水做得不錯,后墻體一定要粘塑料布和毛氈,還有鋼結構的拱度,拱度不夠會影響采光……”立秋剛過,山東省茌平縣耿店村“棚二代”商昌生,一早來到自己的承包棚“盯工”。這次能承包到配有自動放風設備、軌道車、電腦控制的卷簾機等先進設備的新棚,讓他感覺“撿到了寶”。
商昌生承包的大棚,是縣里集中扶貧資金規劃的高標準大棚,建在村西、村南舊村拆遷騰置出來的60余畝空地上。“20個扶貧棚兩天搶完,帶著名字建棚,大家更上心了。”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說,這些大棚技術含量高,能比其他地方種棚的效益高出20%。
為何在此建棚效益高?耿遵珠介紹,經過20年的發展,大棚蔬菜已成為耿店村的支柱產業,村內有育苗場、銷售市場,還有培訓課堂,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供產銷一條龍服務。更喜人的是,耿店棚菜產業吸引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鄉種棚,“棚二代”占到七八成。“他們少的種五六個棚,最多的種了21個棚,大伙兒靠這個產業買了車,住上了樓。”
扶貧大棚落戶耿店,讓耿店找到了產業升級的契機,也為縣里的脫貧攻堅打開了新局面。經過三年的脫貧攻堅,全縣3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剩余的脫貧重點在于無致富能力的“貧中貧”,如何用好扶貧錢,啃下硬骨頭,是扶貧面臨的新課題。
“以往扶貧專項資金下撥到貧困村,各自安排產業扶貧項目,整體帶動了全縣3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但也暴露出項目零星分散、面廣量多難以形成良性循環等缺點。”茌平縣副縣長、縣扶貧辦主任張春蘭說,過去扶貧資金無償投放給貧困鄉鎮,出現過不計成本、不講效益、只管投不管收的情況。比如,建起大棚沒人承包,代養羊收不回等。
去年,縣里探索以耿店村為試點,借力成熟的“耿店產業模式”,集合周邊6個貧困村150萬元各級專項資金,建設了15個高標準扶貧棚,15萬元的扶貧收益及時準確地惠及74戶貧困戶198人。“讓會種棚的有錢賺,同時保障貧困戶的收益,這才是雙贏共惠。”張春蘭說。
耿店試點成功,縣里找到了“借力優勢產業,劃重點集中投放”的產業扶貧路。今年,縣里劃出投放重點,借力耿店村、堤頭袁村的大棚種植產業優勢,整合了565萬元,統一規劃建設50個高標準生態種植棚;借力博平鎮張岳村初具規模的農業觀光產業優勢,投資300萬元,入股“百果園”農業采摘項目;圍繞肖莊鎮的朱樓村、落角園特色村優勢資源,與村共同組建鄉村旅游公司,打造鄉村旅游重點村。
“集中將扶貧資金投入優勢產業,有助于實現持續穩定脫貧。” 張春蘭表示,劃重點投放就是要“讓會種棚的種棚”,將所得收益按比例進行分紅,避免扶貧資金項目經營不善或承包率低而造成收益率低的情況。同時,將原先分散的資金實行統一管理運營,能更好發揮資金的扶貧作用。確保穩定幫扶,保障貧困戶長久受益。
茌平縣成立由縣級領導任組長的扶貧項目運營領導小組,負責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運作。通過統一設計、經營、管理,確保資金安全,投向準確,更好地發揮扶貧效益。
相關標簽:山東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