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鳥瞰成都平原美麗鄉村。
課堂上,鎮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全神貫注,筆記本上沙沙作響、健筆如飛;講臺上,老師PPT案例教學——崇州竹藝村林盤(川西地區集生產、生活和景觀于一體的復合型居住模式的自然村落)治理的實踐樣本,深入淺出、聲情并茂。
作為成都市委組織部設在村里的4所農村基層黨校之一,川西林盤培訓學院舉辦的“川西林盤專題培訓班”可不簡單:市委組織部廣泛問需、精細安排、實時評估,全程派員跟蹤指導。培訓班將用半年時間,對全市3700名鎮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培訓,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組織人才保障。
入選培訓班的樣板案例——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也是日前召開的四川省鄉村振興大會的重要參觀點位之一。該村因鄉村組織建設的振興而崛起,因非遺竹編產業的興旺而富足,因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而善治的川西林盤振興模式給來自全省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的負責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全省鄉村振興大會上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黨管“三農”工作決定了組織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
川西林盤蝶變所折射的,正是在鄉村組織振興推動和保障下,在農村發展“核動力”“火車頭”“領頭雁”引領下,成都市城鄉融合、鄉村興旺發展的新局面。
近日,記者走進成都鄉村街道社區,實地感觸基層組織振興的強勁脈動,感受鄉村振興發展的勃勃生機。
鄉村組織建設為城鄉融合添動能
——在黨領導的“三農”事業中,鄉村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鄉村組織建設重要性更加凸顯。成都以鄉村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特色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開局之年,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成都市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怎樣才能走得又好又快?
蜀地興農,自古如是。回顧成都40年來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歷程,不遺余力地推動城市與鄉村良性互動這條主線貫穿始終。
作為2000萬人口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中心城區與遠郊新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明顯。隨著成都經濟地理和區域形態的變化,走城鄉融合發展新路的時代要求更加迫切,共享美好生活的人民愿望更加強烈。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農村的一場根本性變革,成都必須科學把握發展大勢和階段特征,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的思路清晰明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推動農村人力資源的集聚和人口知識結構的根本性改變。
路徑已定,成敗在“人”。誰來干、跟誰干、怎么干?
“鄉村振興作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組織部門責無旁貸,使命在肩。”成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胡元坤說,要大力推動鄉村組織人才振興,在“三農”領域把管黨治吏、選賢任能的職能擔當好,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提升好,讓“三農”干部履職能力強起來、鄉村人才聚起來,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人才保障。
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先行者,成都在組織人才振興上擁有政策積淀和先手優勢,已在全國不少地方推行的“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的做法就誕生于此。
全市各級組織部門勇挑鄉村振興重任,以建強黨組織為核心,孵化、培育、引導各類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經濟組織投身鄉村建設主戰場,通過完善基礎、優化環境、強化激勵、做好保障,多措并舉讓各類人才從對鄉村敬而遠之,到愿意回、樂意來、留得住、有盼頭、能發展。
從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入手,從培育千千萬萬“三農”干部和人才發力,成都推進鄉村組織振興的決心更強、力度更大、舉措更實。
成都市統籌城鄉和農業委員會主任張俊國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成都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投入真金白銀,大刀闊斧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夯實的基層組織堡壘、持續匯聚的“一懂兩愛”人才,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
鄉村振興,念茲在茲。當下的成都,鄉村振興氛圍濃、動力足、人心齊,正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向著城鄉融合發展的光明未來奮力前行。
精準施策創新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組織的力量是巨大的。成都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以夯實基礎、筑巢引鳳為抓手,培育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造就專業化的鄉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在成都4579個行政村中,有一面振興鄉村的戰旗高高飄揚,旗手就是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黨支部。
2018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到戰旗村視察時指出,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非常重要,任何地方搞得好,都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各地農村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基層黨支部強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和干部隊伍行不行、有無“核動力”“領頭雁”,直接決定農業農村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與沿海東部平原鄉村聚居形態不同,成都的鎮村分布散而亂,建制鎮數量多、規模小,農村散居現象突出,42萬個農村居民點平均每個不到15人。黨的執政理念如何有效傳導,村民的共識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都對成都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
成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薛敏說,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黨的重大方針、政策、路線的貫徹執行就容易逐級衰減、弱化。因此,健全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夯實鄉村振興底部基礎的緊迫任務。
以強化黨的領導、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成都出臺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實施意見“18條”,強化區市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職能,鄉鎮黨委擔綱“龍頭”,全面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制,推動基層黨建主體責任向基層延伸、在基層扎根。
為了讓“龍頭”的黨建能力首先強起來,成都對相應內設機構進行改革,明確鄉鎮的履職重點。
“過去,鄉鎮都有招商引資任務,還是考核的關鍵指標。職能轉變后,鎮黨委的經濟發展功能剝離了,可以聚精會神強組織、心無旁騖抓黨建。”唐昌鎮黨委書記邱從武說。
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成為強有力的“戰斗堡壘”還需自身硬。在“指揮部”部署與監督下,在“龍頭”推動與支持下,成都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內外兼修、提檔升級。從開展“三分類三升級”倒排確定后進黨組織,到“一村一策”形成臺賬抓整頓;從健全組織、落實制度,規范村級黨組織運營,到“三去一改”(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和親民化改造)創新提升組織服務能力;從2644個村級黨組織班子精準提能、優化結構,到選拔、培育、儲備8000多名村后備干部……組織部門祭出的政策支撐“組合拳”,讓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較短時間內面貌一新、能力倍增。
組織興,則鄉村興;人才強,則鄉村強。
成都不僅聚焦農村基層黨組織“強筋健骨”,還著力選拔培養一批熟悉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城鎮建設、基層治理等領域的鄉村帶頭人隊伍,引進、培育、壯大一批非公企業、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動員、引導大量有情懷的城市人群下鄉駐村,共譜合唱鄉村振興曲。
在成都農村社區,活躍著城市基層黨組織、各類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的身影。目前全市農村已有3000余個村黨組織與城市基層黨組織精準結對,累計孵化各類社會組織、經濟組織4200多個、自治組織上萬個,帶動項目實施9.6萬個,資金投入上百億元。
邛崍市夾關鎮臨江社區是成都市重點建設的117個引領性示范社區之一。夾關鎮黨委書記陳未殘介紹說,社區黨支部主要負責組織、孵化和引進工作,譬如康養、文娛、物業等社區具體服務,全部以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由社會組織、經濟組織來承擔,不僅調動了各類組織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也提升了服務效率和質量。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要讓基層干部群眾真正學懂弄通做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個“一懂兩愛”的高素質農業農村干部,做給大家看、領著大家干。
然而,農村干部從哪里來?農業人才缺口欠賬如何補?這是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難題。
成都把鄉村人才振興工作職能職責寫入有關部門三訂方案,組織部負責落實人才工作機制,推動一把手抓好第一資源,把軟任務變成硬要求,通過實施“蓉漂計劃”(成都人才計劃),柔性引才與平臺引才相結合,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業農村流動、匯聚。
“對于‘三農’干部保障工作,成都的做法歸納起來就是在引、配、育上下功夫。”成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彭崇實說,擴寬“三農”干部選用來源,為鄉村干部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從各村具體需求出發,依事擇人、人崗相適,優化干部結構和專業化配置;加壓培養錘煉,提升“三農”干部政治、理論、實踐綜合素質。
為保證農村基層干部工作上有勁頭、經濟上有甜頭、政治上有奔頭,成都大力實施“千村萬人后備干部孵化行動”,選拔優秀鄉鎮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企業掛職鍛煉,實行“基本報酬+績效報酬”激勵機制,從優秀村干部中定向考錄公務員和事業人員,整合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農業科技人員、企業家、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創業。
農村基層干部干得多、學得少,經驗多、理論少,普遍盼學習交流機會,渴望優質培訓。
圍繞基層干部的實際需求,成都組織部門搭建全面立體的基層黨員干部培訓體系,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100%全覆蓋。
針對鄉村干部培訓空白,市委組織部因地制宜,創新推動設立以農村基層干部為培訓對象的成都村政學院、寶山村莊發展學院、戰旗鄉村振興學院和川西林盤培訓學院,開辦5891所“微黨校”,組織6000多名鄉鎮主要負責人到高校專題培訓,截至目前僅線下累計培訓黨員150多萬人次。4所沒有圍墻的農村基層黨校,還輻射吸引大批周邊省市基層干部前來學習培訓和考察取經。
創新推動組織人才振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成都從實際出發、從問題入手,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真正使鄉村組織振興落了地生了根。
組織振興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從政策引導到基層實踐,成都鄉村組織的振興匯聚起全社會共襄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以“核”為心,同向用力,照亮了“新村民”的鄉情田園夢
一度落后的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曾是隋唐茶馬古道上有著上千年制陶歷史的繁華村落。近兩年,隨著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明月村又“火”了,成了無數城里人向往的故鄉和遠方。
“市縣兩級對農村文創都有很好的政策,村黨總支積極走出去,引進有影響力、有鄉村情懷的文創公司和藝術人才成為新村民。”名譽村長陳奇介紹說,與一般藝術家入駐不同,明月村有“門檻”:“新村民”所帶文創項目必須與當地農業、手工業相結合,進而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升級,增加農民收益。
盡管門檻不低,但新村民的數量仍在直線上升,目前成功運營的文創項目已達40多個,創客100多人。在創客的培訓引導下,村民自主開展院落改造、引種雷竹、發展陶藝、創設民宿、特色餐飲等,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兩萬元,村里走出的大學生也開始從北京、成都等地返鄉創業。
明月村從歷史寂靜中重現榮光,正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詮釋。
每個村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基層黨組織和村干部的工作重心各有側重。對于落后村,村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富起來,對于先進村,則是圍繞群眾需求,在環境、文化、治理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務,促進鄉村善治。
道明鎮竹藝村,村如其名,最大特色就是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近兩年,竹藝村將傳統工藝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這與下派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方科密不可分。
群雁高飛頭雁帶。在方科帶領下,竹藝村黨支部把原住民、新村民、商家聯盟、合作組織等各類群體和組織中的黨員全部納入村黨支部管理,構建上下聯合、縱橫交錯的黨建綜合體,實現共建共享共治,組織力、凝聚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了居民參與組織化、社區自治制度化、社區服務專業化和居民利益社區化的“四化聯動”治理新格局。
村組織架構的完善,不僅讓村民更有條件參與村莊產業、建設和村務管理,越來越多的村規民約由村民共同討論、修訂,現代治理理念和法制觀念開始根植民心,分散的力量圍繞黨組織核心聚起來,“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新機制正在廣袤的成都鄉村生根發芽。
“以前,農村各方面條件落后于城市,鄉村人才爭著往外走,城里人才不愿往農村來,農村出現了人才荒。”成都市統籌城鄉和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李曉東說,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這是鄉村引人才、聚人氣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小坑兩塊磚,籬笆土墻圍四邊。”簡陋旱廁是影響農村生活品質的突出短板。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成都以繡花工夫、閃電速度全面打響“廁所革命”,由基層黨組織引領、黨員干部帶頭,同時開展“清違建、清棚房、清水桶,改水、改廚、改陋習”整治活動,讓農村生態和環境面貌徹底變了樣。
“現在村里生活方便、舒適、干凈,家電、網絡一應俱全,跟城里沒什么兩樣。但這里的荷塘月色、蛙聲蟬鳴是城里沒有的。”不惜辭掉在成都市區的財會工作,只身到竹藝村三徑書院上班的“90后”大學生程聘珍說,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這里的新村民,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
大邑縣分水社區的“幸福公社”好幸福:文藝青年可以在這里創新創業,城市人可以到這里參觀旅游,村民可以在這里就業增收。設計專業出身的房地產公司老總史御力是公社創建者。他告訴記者,鄉村振興需要對鄉村未來發展有好的規劃設計,用“設計點亮鄉村”。由于農村設計項目規模小、資金少,城市設計師一般不愿下鄉,他便萌生了搭建鄉村設計師平臺的創意。
令他感動的是,許多有鄉村情懷的年輕創客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毅然來到這里為夢想安家。幸福公社成立僅一年,設計產值就突破了1000萬元。創客代表“90后”青年設計師代倩,在農創、文創品牌孵化設計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她決定扎根社區,將農村作為干事創業、實現夢想的希望田野。
鄉村組織振興為廣大農業農村工作者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了廣闊的事業平臺,激發出鄉村發展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在唐昌鎮戰旗村,返鄉創業已代替外出務工,成為許多村民的首選。農民通過組織部門設立的農民夜校,變身廚師、繡娘、鞋匠、種菜能手。
村民楊開瓊包粽子有祖傳手藝,參加夜校“創業+技能”培訓后,在老師指導下,啟動特色創業項目——戰旗狗蹄粽。夜校老師手把手教她如何進行微信推廣、網上營銷,區就業局專門請面點老師對口感進行改良,現在生意越做越火。
像楊開瓊這樣受益的村民不勝枚舉。一幅直徑20厘米的常規蜀繡能賣幾千元,一幅一尺見方的雙面異形蜀繡售價20多萬元,這些價值不菲的作品,都出自經過夜校培訓的村民之手。
戰旗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介紹說,農民夜校每月安排一次黨建課程,以群眾需求為中心對接區級部門高端師資,通過以技助人、以業富人、以文化人,助推鄉村振興,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郫都區委組織部長王旭貴說,農民夜校按需實施精準培訓,培訓內容由區相關業務單位具體組織承辦,這也為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平臺和途徑。
兩年來,農民夜校基本覆蓋了成都的行政村,鄉村人力資源的巨大紅利正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成為培育壯大鄉村振興主體力量的“助推器”和“擴音器”。
“鄉里人向往都市生活,城市人追尋田園夢想。”成都農村因鄉村組織振興而蝶變,發展步伐穩健有力,鄉村全面振興指日可期。
采訪感言
鄉村組織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黨組織建設是組織建設的核心,要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制。中國鄉村千差萬別,鄉村組織振興的方法路徑也不盡相同。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關鍵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重點是善抓趨勢、勇于創新,根本在市縣一級黨委真重視、真投入、真有辦法、真有效果,落實抓黨建、強黨建的主體責任。成都在農業農村工作中開創的新局面,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了黨的領導、組織、核心和動員作用,凝聚起了鄉村振興主體的力量和智慧。
鄉村組織建設要適應鄉村發展新趨勢,創新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和管理服務模式。農村基層黨建面對的是帶有轉型趨勢和特征的農村社會,村莊撤并、新型社區建設和農地規模經營改變了傳統鄉土社會格局,對基層黨組織的模式、能力、任務提出了新要求。在組織模式上,要從傳統的縱向、自上而下模式向跨區域跨主體的縱橫交錯、交叉融合模式轉變;在功能任務上,既要繼承和發展農村傳統工作職能,又要應對城市化發展需求,增強管理服務意識,發揮黨建政治核心作用。
鄉村組織建設必須建立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形成相關組織各展其長、分工協作的工作格局。社會越進步,分工越細致,協作才能提高社會平均效率,實現多方共贏。基層黨組織要主動作為,擔當合作中的內核,切實發揮政治核心功能,有效動員和組織各類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共建共享鄉村振興,鼓勵它們參與鄉村發展治理,激勵它們在鄉村振興事業中壯大自己、回報社會。
鄉村組織建設要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多元互聯互通。城市發展對鄉村多功能性需求將與日俱增,鄉村自身資源的潛力價值也日漸凸顯,城鄉之間已從要素單向流動轉變為人、錢、物、技、文的多元雙向交換。要加強互聯網思維的創新運用,將組織和人才作為一種“算法、光纖、網絡”,拓寬資源流入鄉村的端口,使“鄉村+”“農業+”獲得無限可能,促進資源交互在規模、質量和效率上的升級增值。
相關標簽:成都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