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8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蔣文龍 朱海洋
不久前,一場特殊的簽約儀式舉行,參加簽約的有浙江省平湖市廣陳鎮、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簡稱“卡特”)與杭州漫村文旅投資管理公司(簡稱“漫村旅投”)等四方。
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提出“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據了解,此次簽約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行政壁壘,謀求區域的一體化協同發展。四方協作中,浙大承擔規劃、總結和提升的職能,而杭州漫村旅投則扮演著具體運營的角色。
“作為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上海和浙江,如何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山塘村跨省‘聯姻’,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消除行政藩籬,實現鄉村同步振興,既具有深刻的現實需求,又具有超前的引領意義。”浙江大學教授黃祖輝一語道破其價值。
從相識走向相知
說到浙江廣陳與上海廊下的融合,就不能不提到山塘村。因為這里不僅是兩地融合的橋頭堡,更是跨省聯姻的起跑點。
山塘村是個水鄉古村,位于滬浙交界處。一條山塘河穿村而過,將村子一分為二。河的北邊,俗稱北山塘,屬于廊下鎮轄區;河的南邊,俗稱南山塘,則屬廣陳鎮轄區。兩個山塘村由一座百年石板橋相連,跨過此橋,就是一腳出了省界。
盡管分屬兩地,但數百年來,南北山塘語言相通、習俗相近、文脈相似,形同一家。頗為奇巧的是,兩地的戶籍人口、土地面積等都相差無幾。
記者正準備翻過山塘河,從浙江到上海去“逛一逛”,恰遇一位老人推著老伴翻橋而來。一問,原來老人名叫唐寰治,今年84歲,年輕時就在廊下的北山塘教書。他回憶說,當年,南山塘的孩子天天跨橋到上海來念書,“雙搶”時節,兩個生產組就互幫互助。
北山塘的前任村黨支部書記陳冬林,原在上海一家空調企業工作,2003年,看到村里招辦公室主任,他就回鄉當起“村官”,不僅收獲了事業,也收獲了愛情。他妻子就是小學同學,南山塘人。
“聯姻”司空見慣,物資交流更屬家常便飯。譚麗華在南山塘老街上開了36年雜貨鋪。她回憶說,由于物資緊缺,當年都是上海人過來購物,一天最多賣光了60箱蜜棗。當然,到上海批發生產、生活資料,販賣到浙江賺錢也屢見不鮮。當時,村里還有個碼頭,運貨、載客都很方便,一度被稱作“小上海”。
但無論如何,在計劃經濟時代,兩地發展的差距并不大。改革開放后,上海成為國際大都市,對當地農村的輻射功能大大增強。
北山塘地處金山現代農業園區的中部,是廊下鎮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域,依托上海的獨特優勢,農業產業化一馬當先。像總投資80億元的頤養旅居田園綜合體、全球最大鳳梨種苗供應商、專供高鐵食品的“鑫博海”中央廚房等項目落地,讓北山塘搭上了發展的高速列車。
與北山塘相比,南山塘的土地也不少,但由于“農保率”較高,導致發展處處受限。農業基本以種糧為主,雖也有些經濟作物,但因產業分散,普遍不成氣候。無論是南山塘,還是廣陳的發展一時都失去方向。
眼見一河之隔的北山塘發展如火如荼,南山塘的老百姓是既羨慕又著急。
從競爭走向競合
9月24日晚,明月高照,一場別開生面的中秋晚會在北山塘“百姓舞臺”舉辦,觀眾有南北山塘的700余村民。記者看到,“百姓舞臺”前后掛著兩幅對聯,其中正面是“古有集鎮橋跨兩省分南北,今看山塘河穿一市聚春秋”;背面是“黨建引領跨界融合滬浙毗鄰話鄉村,區域協同產業提升山塘南北謀振興”。
南山塘村黨總支書記金建東坐在臺下,聚精會神,正在觀看演出。他告訴記者,南北山塘的融合,首先從設施共享開始。像北山塘的“百姓舞臺”面積比較大,適合搞大型聚會,南山塘就沒有必要重復建設。
金建東回憶說,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南北山塘聯合設立安保崗亭,成為一段佳話,也開啟了兩地進一步攜手的新篇章。此后每年一到元宵、中秋等佳節,兩地就會聯合舉辦活動。影響廣泛的上海廊下鄉村田園半程馬拉松,還一度跑到浙江,在廣陳的南山塘兜了個大圈,再回到廊下,這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們興致盎然。
記者觀察到,在北山塘的琮璞文化苑,懸掛著一塊“農村文化禮堂”的牌匾。這個來自浙江的創新性文化工程,怎么跑到了上海?原來,該文化苑由北山塘舊小學改造而來,里面有陶藝制作等諸多文化項目,與浙江的“農村文化禮堂”要求十分相符。兩地秉承共創、共享的原則,準備聯合申報浙江的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
在資源互利、共享基礎上,南北山塘融合發展進入更深層次。北山塘村黨支部書記楊立平告訴記者,2015年,兩個村莊又組建跨省活動型聯合黨支部,在治安聯防、矛盾調解、環境整治、文化挖掘等方面全面合作。雙方還立下“君子協議”,每年互派村干部不脫產掛職,一則便于互通有無,二則使得合作更加緊密。
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南北山塘的兩位書記又馬上碰頭,商議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下,進行更實質性的融合發展。商議的結果是,雙方聯手,一方面,共同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各展所長,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南北山塘的旅游項目——明月山塘。
既然是合二為一的項目,就應該有統一的規劃和設計。由此,南山塘專門請來當初為北山塘改造老街的設計公司,進行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北山塘看到南山塘的河坎砌得既生態環保,又賞心悅目,而己方則是鋼筋水泥,不僅有礙生態環保,而且不利于統一風格,馬上予以拆除重建。
從接軌到協同
有意思的是,廣陳鎮和廊下鎮的書記都姓沈,一個叫沈強,一個叫沈文,兩人都年富力強、視野開闊。他們敏銳地發現,“山塘聯姻”背后所具有的重大戰略意義和價值。
2017年11月,浙江省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落戶廣陳鎮。按照規劃,這里將建設以農產品加工園和四新農業示范區、浙滬農業產業合作示范區、農旅融合示范區、綠色農業示范區為內涵的“一園四區”。
沈強同時兼任著這個農業開發區的黨工委書記,在他看來,農業開發區有別于傳統開發區,具備一定的開發能級,而毗鄰上海是最大的區位優勢。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面,上海方面已先人一步,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而且廊下郊野公園獨具優勢,自帶流量,只要與廊下形成合力,抓住農產品加工與鄉村旅游,自己的農業開發區就成功了一半。
作為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同樣看好廣陳。因為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廊下的空間已捉襟見肘,亟需產業的外延與合作,一步之遙的廣陳鎮農業基礎良好,而且生態環境優美,加上農業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未來前景不容小覷。
在多次接洽后,廣陳鎮與廊下鎮終于喜結連理,并且將浙大“卡特”和“漫村旅投”拉入其中。根據戰略協議,四方將聯合組建“長三角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并每年舉辦“山塘論壇”,一年一個主題,探討區域協同發展中的政策因素和關鍵問題。
作為開發運營主體,“漫村旅投”信心滿滿。他們計劃將“明月山塘”打造成為國際鄉村社區,內有三大部分構成:一是以手作為特色的老街,打通南北山塘;二是民宿,以北山塘為主;三是親子樂園和采摘觀光的現代農業,以南山塘為主。通過吸引上海的流量,達到玩在南山塘,住到北山塘的目標。
盡管戰略協議剛剛簽署,但合作的曙光已經初現。楊立平履新北山塘村書記前,曾在廊下負責項目招商15年,人脈廣泛,今年,他幾番當起“媒人”,將客商直接領到了廣陳。藍莓、西瓜等產業鏈打造已經在廣陳的農開區拉開序幕,兩地聯合申報國家級農業綜合體的構想也開始了論證。
“以前談到上海,總是講接軌,感覺有等級之分,現在叫協同,是平等的共贏。”沈強說。而在沈文看來,這是從過去的協調,走向未來的命運共同體,“以往平湖養豬過剩,死豬經山塘河漂到上海,光打撈處理都要花費不少。實際上,同飲一江水,合則兩利,爭則兩傷。”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