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8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河水穿城而過,綠地隨處可見……10月24日,當來到山東省臨沂市城區時,記者深深驚嘆于沂蒙革命老區的美麗蝶變。
一組數字佐證著記者的感受:40年來,臨沂GDP年均增長13.2%,快于同期全國3.7個百分點;1995年,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整體脫貧;2000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小康;2004年成為首個生產總值過千億元、人均過萬元的革命老區城市;2014年,成為全國第29個工業產值過萬億元的地級市;目前,綜合實力列中國城市GDP百強第46位,已連續4年上榜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
短短40年,臨沂緣何成為全國革命老區跨越發展的一面旗幟?“這得益于沂蒙精神的感召和滋養。”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說,以沂蒙精神為精髓的紅色基因融入了沂蒙人的血脈,并在代代相傳中演繹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這是臨沂科學跨越發展的根脈所在、優勢所在、成功所在。
在城區的新明輝商城體驗店,記者看到,各式各樣的防護口罩、面料獨特的防護服、款式時尚的安全鞋,應有盡有。幾乎占據了一整面墻的顯示屏格外顯眼,上面正實時更新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交易訂單數據。在這間350平方米的體驗店里,看不到一位上門購買的顧客,卻有來自全國各地的6萬多家批發客戶。目前,新明輝商城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勞保用品電子商務企業。
中國的勞保市場很大,為什么中國勞保的“電商之王”和這些先進的系統、商業模式,卻出現在臨沂?臨沂商城商戶李輝的答案是:實在誠信的企業文化、臨沂通達全國的物流體系,但最重要的還是老區人身上傳承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蘊含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和敢為人先、開拓奮進的思想意識。改革開放新時期,沂蒙人民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主動融入市場經濟大潮,堅信“沒有跑不了的路、沒有吃不了的苦、沒有干不成的事”,靠著“敢為人先、敢闖敢干”,在昔日“內貨不出、外貨不入”的沂蒙山區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市場集群——臨沂商城。
李輝是臨沂商城的商二代。父親李傳明從最初擺地攤到門面店再到注冊公司,見證了臨沂商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內及外的發展變遷。擺地攤的“李傳明們”醒得早、起得早、干得早,隨著人氣的集聚,小地攤慢慢形成了集貿式市場,成為臨沂商城的源頭。從那時起,臨沂注重順應民意,因勢利導,堅持“人民市場人民建、公益事業大家辦”“誰投資、誰受益”等指導思想,實施“放水養魚”的放活政策。一時間,各類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崛起。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就有16處市場年成交額過億元,形成大到汽車配件、小到針頭線腦,“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商品品種。2008年、2011年臨沂先后獲評“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目前,臨沂商城已經發展到第五代,擁有專業批發市場134個。如今,商城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積極布局海外營銷網絡,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交易額超過455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商城。
“沂蒙精神還蘊含著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拼搏精神和堅定信念、革命到底的內在品格。”臨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春仲說,改革開放以來,沂蒙人民保持革命戰爭年代那么一股拼勁、那么一種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奮進凱歌。
金秋十月,沂水縣金龍山綠意蔥蘢,紅彤彤的水蜜桃點綴其間,煞是壯觀。金龍山腳下,尹家峪村金龍山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工人正在國內先進的蜜桃分選生產線上忙碌著。車間外,幾位工人正忙著驗收、搬運。“這些都是我們合作社生產的有機晚熟蜜桃,現在正在裝車的是發往廣州、深圳的,每天一車,十分暢銷。”合作社創建人趙傳博告訴記者,尹家峪村有機核心區域桃樹面積1781畝,輻射帶動5300畝,年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純收入30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000萬元。
合作社堅持社企一體、村社共興,用有機的標準生產高端農產品、用可追溯的手段控制質量、用管理企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用互聯網的思維營銷市場,走出了一條土地股權化、生產有機化、質量可追溯化、經營電商化、管理企業化、扶貧精準化和農旅一體化“七化一體”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尹家峪村是沂蒙老區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實踐。臨沂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老區實際的鄉村振興路,并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村、模范村。蘭陵縣代村,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團結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共同富裕,由一個村集體負債380多萬元、臟亂窮差的落后村,發展成為各業總產值2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5萬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平邑縣九間棚村,在四面懸崖的龍頂山上艱苦創業,形成“山上農業加旅游、縣城企業、農業科技園”三大經濟板塊,建立了山上、縣城、北京“三個九間棚”,成為農業戰線的先進典型。
截至2015年底,臨沂還有25.5萬戶、44.2萬貧困群眾,占山東省貧困人口1/6。臨沂打響了脫貧攻堅的“孟良崮戰役”,實施“四聯八建”貧困村提升工程,通過“干部群眾聯動、資金資源聯籌、機關社會聯幫、生產生活聯興”,抓好特色產業項目、扶貧就業車間、電子商務網點、富民科教講堂、孝善養老基金、公共服務平臺、扶貧理事協會、過硬實干隊伍等,全面打造貧困村發展的“升級版”。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推行“孝善養老、失能護理、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社會幫扶”五項政策,筑牢特殊貧困群體保障。2017年,全市為脫貧攻堅投入財政資金9.29億元,整合涉農資金24億元,兩年時間共減少貧困人口43.3萬人。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