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0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陜西綏德:“三位一體”構建大扶貧格局
作者:本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本報通訊員 張東紅
作為國家呂梁山特困片區縣、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素有“天下名州”之美譽的陜北綏德縣扶貧攻堅任務相當繁重。
為決戰決勝這場偉大的戰役,近年來,綏德縣以“推動產業覆蓋、完善利益聯結、實現精準幫扶”為主線,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政法綜治、統戰群團、人大政協、宣傳文化“五大助力”,強化組織領導、攻堅力量、資金整合、作風建設、技術指導“五大保障”,著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為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工作樹立了典范。
形成74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為脫貧攻堅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我在園區有耕地股4股、人口股6股、產業扶貧股1股,加之我和妻子在園區打短工,今年收入已達3萬多元,脫貧不存在問題。”面對記者,綏德縣薛家河鎮雷家峁村的雷永豐難掩內心的喜悅。為此,他于今年8月24日主動寫了申請書,要求退出貧困戶賬簿。
雷永豐是薛家河鎮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受益人之一。據薛家河鎮鎮長許文元介紹,為了使全鎮未脫貧人口早日脫貧,2017年以來,薛家河鎮大力推進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以雷家峁村為核心示范,打造了雷家峁村現代農業園區,創新性地提出了脫貧攻堅“三變改革+三種模式+三套辦法=三項收益”的新思路,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路子,扎實推進了鄉村振興。
“三種模式”即探索建立了“黨建統領、企業引領、農民認領”三種發展模式,整合后的5000畝土地規模化、標準化栽植3年生短枝富士蘋果大苗,果園成型后由雷家峁村集體和陜西果業集團各占2500畝產權,從根本上解決產業不強勁、增收沒保障、脫貧缺動力的問題。“三套辦法”即推行“土地經營入股、政府產業資金配股全鎮未脫貧戶、企業擇優招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園務工”的辦法,讓群眾有穩定的短長期增收,最大限度地讓利貧困戶。“三項收益”即雷家峁村土地經營入股分紅收益、政府產業資金配股全鎮未脫貧戶入股分紅收益、企業擇優招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園務工收入。
經估算,雷家峁村入股農民在資源入股、經營分紅和勞務收入的推動下,人均年收入約1.6萬元。配股貧困戶在前3年享受由陜西果業集團以入股5000元基數的40%、15%、15%保底分紅,第4年起以畝產收益值的1∶1比例給予股民分紅,共計25年,貧困戶可享受零風險收益。
農村開展產權制度改革,是助推村級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薛家河鎮的產業發展之路只是綏德縣實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助推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例證。據悉,2017年,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春風吹到綏德后,該縣通過多方調研考察和招商引資,結合各鎮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扎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今年,綏德縣創新思路,加大力度,共投入近5000萬元,在每個鎮(中心)至少打造了一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目前,全縣已形成74個試點,為農民脫貧攻堅注入了“源頭活水”。
多種扶持模式照亮貧困戶脫貧之路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長遠之計,是實現貧困戶“脫得了、不返貧”的必由之路。但發展產業,廣大貧困戶存在缺資金、缺技術和怕擔風險、自身動力不足等問題。如何讓廣大貧困戶參與到產業建設中來,實現創業就業,是綏德縣委、縣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
“精準識別找窮根是前提,創新模式抓扶持是關鍵。只有為廣大貧困戶栽下‘搖錢樹’,才能讓他們走上富裕路。”綏德縣縣長姬躍飛說。
為此,2017年9月30日,作為全國蘋果優生區,綏德縣積極推動成立了陜果集團綏德有限公司,為該縣蘋果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該公司負責人賀郭偉說,為了推動綏德產業扶貧、果業發展,公司成立以來,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子,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扶貧模式,已惠及4個鎮(中心)1862戶貧困戶。
據了解,截至目前,綏德縣果樹面積已達25萬畝,其中山地蘋果20萬畝,蘋果遠銷俄羅斯、緬甸、泰國、蒙古、尼泊爾等國,今年可創產值2.5億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在推動傳統蘋果產業發展的同時,綏德縣還加大光伏等新型產業的開發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有效拓寬了貧困戶的致富增收渠道。近兩年來,共建成23座村級光伏電站和5座聯村光伏電站,總規模達28000千瓦時,預計年收入達2800萬元左右,惠及貧困戶4757戶,照亮了貧困戶脫貧之路。
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據綏德縣委書記李永奇介紹,在推進產業扶貧工作中,該縣重點培育壯大山地蘋果和設施農業產業化建設,支持貧困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和鄉村旅游業、電商、光伏等新型產業,拓展“訂單農業”,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戶一業”格局,涌現出了艽園便民服務中心趙家坬村、名州鎮裴家峁村等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產業扶貧典型。與此同時,還培育打造了龍頭企業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38個、家庭農場182個和電商企業20多家,讓16437戶39398名貧困人口受益。
優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讓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
“我幾乎年年都種紅薯,可從來沒像今年這樣產得多、長得大,最大的一個竟然有7斤多。”10月10日,在綏德縣首屆“農民豐收節”暨沙地紅薯產業扶貧和特色農產品交流展銷會現場,72歲的崔家灣鎮賀家灣村村民賀漢深高興地說。原來,在政府的科學指導下,賀漢深今年采用了新的紅薯苗,半信半疑地只種植了4分地,沒想到竟然收獲了2000多斤。
無獨有偶。綏德縣綠緣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治國說,今年合作社打造了200畝紅薯示范基地,畝產達5000斤。由于“綠源牌”沙地紅薯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證,“身價”顯著提升,現在每市斤賣到6元。同時,合作社還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523戶貧困戶參與紅薯產業發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據了解,綏德縣目前紅薯種植面積達3萬畝,涉及農戶5000多戶,年產量達6萬噸,年產值1.2億元,小紅薯已成為全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長效產業。
據綏德縣扶貧辦主任劉樹雄介紹,近年來綏德縣利用無定河和大理河流經該縣的區位優勢,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改變傳統種植,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目前,全縣建成高效節能日光溫室4473畝,塑料大小拱棚8000多畝,初步形成100畝規模以上的日光溫室專業示范村7個。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本報通訊員 張東紅)
相關標簽:陜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