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9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河南省南召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建設實力、生態、智慧、幸福新南召的定位,戰略上堅持改革、發展、穩定,戰術上堅持穩定、發展、改革,持續走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活縣、機遇興縣“四大路徑”,著力構建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全域旅游、信訪穩定、黨的建設、監督落實“六大科學管理體系”,全力以赴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促進經濟平穩健康持續發展,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用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檢驗黨的建設高質量,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南召,真難。
“七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分是道路和田園”,南召縣山區面積在70%以上。板山坪鎮天云村,從海拔200米處入山,到海拔800米處進村,短短十來里山路,卻有十八道彎,趕豬下山都要給豬穿上“鞋子”;從皇后鄉郭莊村到小店鄉凌樓村,一路10多個村,辛夷種植面積24萬畝,卻因交通太差而運不出來,守著“搖錢樹”卻難以發家。
2011年,南召再次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山系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
南召,不難。
礦產資源、林木資源、水利資源、旅游資源構成了南召獨具特色的天然生態底色,大自然賦予南召父老鄉親一座“金山銀山”。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
去年以來,南召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以產業發展為基礎,“瞄準戶、盯準人,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家家有項目,人人有活干”,精準施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城郊鄉大莊村55歲的任付根,家里四口人,妻子和女兒在外打工,還有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在上學。11月22日上午,任付根先把牛圈清理干凈,又把二三十袋玉米擺放好,順便把屋里屋外打掃一遍,呈現出一個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
村黨支部書記張宗保說:“看著這小院,咋著也不像一個老男人干的。”任付根不好意思地哈哈大笑起來:“干凈了,自己看著也得勁啊。”任付根說,他家的幫扶人是縣委書記劉永國。去年,劉永國夜里住在村里,就來到他家商量對策:“你愛人年輕,可以出去打工;閨女掌握個一技之長,也可以外出掙錢;你會種地、養牛,還能種香菇,可以守住家,還能照看上學的孩子。”
任付根聽著在理,就和家人商量著按照劉永國說的去做,愛人到山東一家海帶場打工,女兒學習了足療技術在良子連鎖店上班,自己在家種了四五畝玉米,還養了4頭牛。“前兩天剛賣了一大一小兩頭牛,賣了一萬多元;再有一個多月,愛人就回來了,能帶回來兩三萬元吧;閨女愛花錢,估計也能拿回來一兩萬元。”
說起來今年的收入,任付根高興得合不攏嘴。“你們看,去年屋里就幾把椅子,什么也沒有,現在電視、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全有了。前幾天又去鎮上買了一套沙發、茶幾,全部配齊了,心里得勁啊。”
如果說任付根的脫貧,關鍵在于找對了路子,那么張清珍的脫貧故事則不僅是找準了對策,在她身上,更讓人看到了一股積極向上的勵志精神。
張清珍家在四棵樹鄉黃土嘴村,今年也是55歲,丈夫有病常年臥床,兩個女兒都在上學,一家人的吃喝開銷全靠她一人支撐。張清珍在幫扶工作隊的建議下,流轉村民的土地種了80畝艾草,一年收三季。同時,她還養了70頭生豬。白天種地,晚上養豬,有空的時候還到村里的扶貧車間去做假發。她說,晚上12點前沒有睡過覺,凌晨三四點就起床,現在年收入不低于10萬元。種的80畝艾草忙不過來,還聘用了七八個貧困戶來幫忙,他們每人每年也能掙個一兩千元。
任付根、張清珍兩家找準對策,能在短時間內見實效、真脫貧,完全得益于南召縣委、縣政府精準的創新扶貧舉措——“6+N”產業扶貧模式。
“6+N”產業扶貧模式,“6”即圍繞酵素、食用菌、苗木花卉、柞蠶、中藥材、艾草6個特色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酵素產業依托華揚龍生科技產業園,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帶動850余戶貧困戶種植果蔬;食用菌產業依托四棵樹、板山坪等8個鄉鎮,計劃打造20個智能標準化香菇種植示范基地,可帶動5000余戶貧困戶;苗木花卉產業依托云陽、皇后等6個鄉鎮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引導貧困戶通過種植、基地就業、入股合作社分紅等方式脫貧;柞蠶產業以四棵樹鄉、城郊鄉等鄉鎮為主,建成連片柞蠶生產基地30萬畝,帶動貧困戶脫貧;中藥材產業以聯原生物為龍頭,實施規模化種植,已帶動貧困戶1165戶,每戶每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艾草產業依托縣內5家艾草企業種植艾草3600余畝,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還吸納貧困戶到艾草車間務工,月人均收入2000元。
“N”即圍繞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新興產業,用活金融扶貧政策,多點開花,全面發力。
旅游扶貧,以全域示范區創建為契機,全力打造五朵山、寶天曼等主體景區和玉蘭園、石頭村等鄉村旅游示范園區及鄉村旅游示范點,帶動1160戶2800人脫貧;電商扶貧,依托全縣電商服務平臺和31個電商幫扶試點村,帶動1000余家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貧困戶線上銷售特色農副產品;光伏扶貧,已建成78個村級扶貧電站和95戶戶用分布式電站,集中式光伏電站已建成并網20兆瓦;金融扶貧,全縣累計投入扶貧類貸款7.2億元,通過戶貸戶用、企貸企用等形式累計帶動9079戶;構樹扶貧,使用涉農整合資金500萬元發展構樹產業,可帶動200戶實現脫貧;小龍蝦扶貧,在南河店、崔莊、白土崗等鄉鎮規劃養殖面積1000畝,幫助貧困戶發展水產養殖。
單慧軍,一個在外拼打多年的成功人士,今年被評為南召縣“人才回歸創業之星”。她在城郊鄉賈溝村創辦的舒心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000畝,公司負責技術指導與回收,帶動農民種植艾草,畝收益在1800元以上;艾草加工車間,還吸納6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30多人。貧困戶孫小兵夫婦兩人都在這里上班,一個是廠長,一個是車間主任,兩人月收入7000多元。
說起來公司對農民致富的帶動作用,50多歲的韓國青一個勁地夸獎。單慧軍笑著說:“當初建設的時候就她最搗蛋,帶著幾十個婦女攔著挖掘機不讓施工。現在成了公司的大總管,能干著呢,家里還開個農家樂。”韓國青笑著說:“那時候我們也沒想著單總是帶領我們致富的,現在我們都嘗到了甜頭。前天栽樹,1萬多棵,來了一二百人,照著手電筒栽到晚上七八點,第二天天剛亮大家又來了。”
精準施策,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老百姓心里樂開了花,南召大地更加出彩。目前,南召縣實現了43個貧困村、12268戶45612人脫貧退出。截至2017年底,全縣共有貧困村59個,貧困人口15151戶36558人,貧困發生率為7.3%。今年計劃退出27個貧困村脫貧12189人,2019年計劃退出32個貧困村脫貧18779人,剩余5558人政府兜底長期幫扶,預計2019年底全縣貧困發生率將降至1%左右,順利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
相關標簽:河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