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9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科技創新書寫輝煌成就 鄉村振興擘畫宏偉藍圖
——湖北省農科院改革開放40周年巡禮
農業農村部豫鄂皖低山平原農區綜合試驗基地(湖北省)
湖北省農科院領導班子調研優質稻培育示范基地
湖北省農科院大樓
若將湖北農業科技發展歷程視為進行曲,那么,其中有一串音符格外鏗鏘有力——“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我國首次發現和創制了天然蒽醌類植物源殺菌劑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建“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1978年1月,湖北省委將省農科所、省畜牧特產所、省蠶種場合并,成立湖北省農業科學院。40年來,湖北省農科院一代代科研人員秉承“情系三農、勇于創新、潛心科研、敢為人先”的精神,勇毅擔負起時代使命,創新律動澎湃不息,步履鏗鏘勇往直前,為實現農業科技強國夢奉獻“湖北芯”。40年來,全院循著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砥礪奮進,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湖北奮力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湖北省農科院用四十載如歌歲月,詮釋了科技興農的真諦。
自主創新矢志不渝
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創造,一代代湖北農科人堅定不移地用科技創新的雙手創造輝煌成就。
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游艾青的微信頭像,是一株分蘗45支的水稻。種子,某種意義上代表著農業科技創新的水平。在游艾青眼里,更是“國之重器”。但長久以來,“楚人種田,吳蜀供種”的局面難以改變。經過團隊10多年的不懈堅持,如今,游艾青和他的團隊已育成5個優質雜交中稻新品種,品質達國標,畝產達700公斤。
潛江市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區,是蝦稻共作科技創新研發基地。基地與省農科院合作,開展蝦稻共作的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篩選出適合蝦稻共作模式的專用優質稻品種,初步建立了一套蝦稻共作綠色種養技術體系,該示范基地畝純收入約7000元。今年9月,《湖北省推廣“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三年行動方案》隨之出臺。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湖北省農科院在“育種+技術推廣”上不斷攻關創新,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湖北貢獻。
這只是湖北省農科院數十載科技創新豐碩成果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農科院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自主研發能力不斷增強。
重大科研項目層出不窮。40年以來,全院科研項目類型和結構逐步優化,實現了從數量向質量的重大轉變。一批國家863、973科技支撐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國際科技合作等重大專項落戶湖北省農科院。首次主持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節糧型高瘦肉率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項目總經費達6026萬元。
重要科技成果碩果累累。40年以來,全院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1200余項,育成“鄂麥18”、湖北白豬等動植物新品種252個,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00余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4項;省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農業領域僅頒3項),省部級一等獎87項。
特色重點學科脫穎而出。優質稻、高山蔬菜、優質瘦肉豬、果茶、生物農藥、植物病蟲害防治、土壤環境修復等集成技術在全國有影響、有地位。
重點研發平臺實現主要學科全覆蓋。擁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118個,其中,國家工程中心2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觀測站15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院企共建研發中心45個、其他基地類平臺29個。
堅持農業科技“走出去”“引進來”。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學術交流。每年派出30多批次科技人員出國(境)訪學,與新西蘭皇家科學院、美國奧本大學、蘇丹國家農科院等60余個國際組織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成立湖北省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承擔了國家戰略性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專項、歐盟“地平線2020”等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服務“三農”堅定不移
把論文寫在荊楚大地,把成果留在田間地頭,是每個湖北省農科院人心中的擔當。一項項科研成果正走出實驗室、試驗田,在廣袤的田野上開花結果。
果茶所12年磨一劍,所長秦仲麒率團隊主推的“雙臂順行式”棚架栽培技術,讓梨樹像葡萄一樣在棚架上橫向生長,實現種植輕簡化、省力化,一畝地至少可產梨7000斤,2017年獲得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
四水農業、生物防治、高山蔬菜……一項項深受農民歡迎的農業技術和模式,推動湖北農業向高效、綠色、優質邁進。大別山黑山羊、潛江蝦稻、遠安香菇……一個個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升級,離不開成果轉化與服務。
科技支撐,加速湖北廣種“科技田”。水稻“鄂中5號”、小麥“鄂麥23”等10多個良種被確定為國家、省和縣高產創建的主導品種。“廣兩優5號”以402萬元創我省水稻品種轉讓費最高紀錄。目前,湖北省農科院選育的優質稻新品種在全省覆蓋率達50%以上,每年在全省示范推廣各類農作物新品種和科技服務面積超過5000萬畝。
院地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先后與11個市州簽訂科技合作共建協議,共建7個市州分院;與全省47個農產品主產區緊密合作,在縣市共建28個專家大院,每年實施科技合作項目60多個,集成組裝并轉化推廣配套技術300多項,示范、推廣487項種養技術。
院企融合,推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與企業共建、科技支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先后與國寶橋米等300多家涉農企業開展科技合作,越來越多的著名品牌背后有著院企聯合攻關的身影。
科技扶貧,加速貧困地區脫貧步伐。幾十年如一日,湖北省農科院心系貧困地區產業發展。2015年以來,在四大片區實施各類項目130個,支撐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地方特色支柱產業快速發展。科技專家常年奮戰在農業生產一線,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和“616工程”等工作。
智力支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及人才支撐方案。成立湖北省鄉村振興研究院,組織編撰了《2018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征程》《鄉村振興戰略之路》,被列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題研討班教材,印發到全省各地供各級干部研習。組織專家編制湖北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導則及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改革步伐鏗鏘有力
40年來,湖北省農科院解放思想、革故鼎新,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模式創新。
2006年,經湖北省政府批準,依托湖北省農科院在全國率先組建了第一個投入實質性運行的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下設11個研究分中心和4個綜合試驗站。10多年來,創新崗位由最初的300個增至現在的500個,創新經費由3000萬元增至5000萬元,全省推廣應用的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60%以上來自創新中心。“十二五”期間,全院共爭取科研經費13億元,選育新品種151個,約占全省的90%,獲得科技獎勵163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01項。湖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十五”期間的49%,提高到2017年的57.7%,省創新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省農科院作為省級農科院唯一代表參加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2015年,湖北省農科院聯合湖北省農業廳(現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初步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同年,攜手江西省農科院、湖南省農科院,率先在全國成立首個區域性的湘鄂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成員單位。兩個聯盟的成立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科技部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湖北省農科院連續在2016年-2018年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大會作典型發言。
2016年以來,湖北省農科院組織全省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研百項、聯百企、進千村、幫萬戶、育千人”的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將科研項目、精英團隊、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緊密結合,形成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大合力。兩年多來,全省農業科技人員深入12個市州、72個縣(市),實施重點研發項目120項;與292家農業企業深度融合;重點服務870個核心村,培養村級農業科技帶頭人8100多名,舉辦科技服務培訓1270場次、培訓農民11.81萬人次;建檔幫扶7607個農戶,助推3.1萬人脫貧;推進800名農業科技精英培養。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科技部和省領導的肯定,得到了地方積極響應,引起了社會關注。
人才薈萃聚智集力
一項項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一支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和一套激勵創新的科研機制。湖北省農科院展廳的一面墻上,展示著各研究領域頗負盛名的專家:水稻專家白思九、小麥專家張文暢、棉花專家余傳斌、畜牧專家陳廷濟、植保專家喻大昭、生物農藥專家楊自文……他們共同扛起了湖北農業科研的大旗。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湖北省農科院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首席科學家制度、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博士后聚才計劃……一批政策措施吸引和培養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院共有科技人員1000余人,高級職稱科研人員375人,其中二級崗21人。2017年遴選首席科學家7名,領軍人才培養計劃35名,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42名,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鐵軍逐步發展壯大。
黨建引領筑牢基石
湖北省農科院黨委認真落實黨委主體責任,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堅持基層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不斷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推進以科研為中心的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湖北省農科院連續被授予“省直機關黨建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文明單位”“省直機關目標責任制考評先進單位”,在省委履職盡責考核中被評為“優秀領導班子”,在全省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單位,黨建推動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得以不斷夯實。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