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該病是由半知菌亞門中的樹狀指孢霉(Dactyliumdendroides)侵染所引起,又名樹狀輪枝霉病、蛛網霉病等,是造成平菇子實體軟腐的一種危害。
(1)病原特征與危害癥狀:病原菌絲白色,氣生菌絲生長旺盛致密,棉絮狀;分生孢子梗從氣生菌絲上直接長出,細長,稀疏;分生孢子小梗呈輪狀分枝,頂端尖細,其上單生或簇生1~3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或呈淡黃色,長卵形或梨形,大小為20μm~5μm。
菌床發病初期,料面或覆土層上會長出一厚層白色綿狀菌絲,在溫度濕度條件適宜時,常將菌床覆蓋形成棉絮狀菌被,易被誤認為是平菇菌絲。菌床感病嚴重時,受害部位的原基不能形成或受到抑制,并進一步侵害正在生長的子實體;子實體發病時,先從菌柄基部開始,逐漸向上傳染,并呈現淡褐色軟腐癥狀;受害嚴重后,菌柄及菌褶處長滿白色病原菌絲,或病菇連同其著生的菌床部位,均被病原菌絲呈蛛網狀包圍覆蓋,最終造成病菇全體呈淡褐色軟腐狀;病原菌絲后期變成淡紅色,發病中心部位有紫紅色色素產生。平菇感染此病后,子實體一般不發生畸形,也不散發臭味,但手觸病菇即倒;發病較輕尚未出現軟腐癥狀的病菇,其生長發育受阻,外觀呈污黃白色,無生氣,與正常健康菇有明顯區別。
(2)侵染途徑與發生條件:病原菌是一種弱性寄生的土壤真菌,喜酸性、潮濕和有機質多的環境,肥沃的苗床、菜園土以及表層土壤存在最多。病原菌可隨培養料或土壤直接侵入菌床,分生孢子可隨氣流、昆蟲、病菇和水濺作用傳播擴散。
病原分生孢子在20℃時萌發率最高,25~30℃時對萌發不利,遇高溫(60~70℃)易死亡。病原菌絲生長適溫為25℃,最適pH為3.4(生長范圍為2.2~8.0)。分生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最適于飽和的濕度。平菇菌床直接與帶菌的土壤接觸時,或采用露地陽畦、室外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作菇場,或在中溫高濕的人防工事內栽培時,該病容易發生。
(3)控制措施
1)參考平菇栽培病蟲害綜合管理措施。
2)直接與菌床接觸的地面、土壤,在使用時必須做好消毒預處理。
3)長菇階段的菌床,要采用干濕交替的水分管理,并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環境。轉潮期間,除做好床面清理外,還應定期用1%~2%石灰清液噴灑,以防菌床酸化過重。
4)該病一旦發生,要暫停噴水,立即通風降濕,并摘去病菇,扒除病原菌被,污染來生的覆土應清出或更換。降濕后的發病部位可噴灑2%~5%甲醛溶液,或50%多菌靈800~1200倍液,或5%石灰清液,或150~250mg/kg漂白粉液,也可在感病處用薄薄的石灰粉或漂白粉覆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