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寄主作物〕
甘薯。
〔病害診斷〕
田間生長期和貯藏期均可發病,只為害薯塊。薯塊發病,初時在薯塊表面產生淡褐色小斑點,其后斑點逐漸擴大變黑,為黑褐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斑。濕度大時,病部生有灰黑色粉狀霉層。發病嚴重時,病部硬化并有微細龜裂。病害一般僅侵染薯皮附近幾層細胞,并不深入薯肉。但薯塊受病后易喪失水分,在貯藏期容易干縮,影響質量和食用價值。致病菌為甘薯黑痣串孢霉。菌絲初無色,后變黑色。分生孢子梗從病部表層的菌絲分出,不分枝,基部略膨大,具隔膜,其頂端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圓形至長圓形,單胞,無色或稍有色。〔發病規律〕病菌主要隨病薯在窖內越冬,也可以在病蔓上及土壤中越冬。翌春育苗時即可侵染引起幼苗發病。田間病菌侵染植株發病后產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塊。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傳播,直接從表皮侵入,在表皮層為害。發病溫度范圍最低6~7℃,最高30~32℃,較高的溫度有利于發病。高溫、多雨、土質黏重、地勢低洼或排水不良及鹽堿地適于病害的發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