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黑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此病從育苗期、大田生長期和收獲儲藏期都能發生,引起死苗、爛床、爛窖,造成嚴重損失,且病薯含有毒物質(莨菪素),耕牛吃了會中毒,引發生氣喘病,引起死亡。因此徹底消滅黑斑病是保障甘薯生產的重要環節。
一、癥狀
病菌主要危害薯塊和病苗,在收獲時可以見到薯蔓白色部分發病變黑,薯塊發病產生圓形或近圓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健交界分明,輪廓明顯,上生灰色霉層,在濕度適宜時,發病部位長出黑色的刺毛狀物,病菌能侵入薯肉下層,使薯肉變為墨綠色,有苦臭味。受病薯苗發黃細弱,一般在苗莖基處白,嫩部分產生梭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病斑,病苗栽到大田后葉片發黃脫落,生長緩慢,最后造成死苗缺株。
二、侵染循環
黑斑病主要侵染來源是帶病的種薯、種苗,以及帶菌的土壤和肥料,其中以種薯傳病最為重要,育苗和運送種苗是病害傳播的主要環節。帶病種薯除在苗床內繼續腐爛外,并產生病菌污染苗床。帶病薯苗移栽后,將病苗傳到大田中,甘薯收獲后,病薯遺留田間,增加病田菌源數量,帶病種薯或已被侵染而未表現癥狀的薯塊,隨健薯混入儲藏窖內,在條件適宜時,病菌主要經傷口或芽眼侵入薯塊,在窖藏種薯密集情況下,病菌孢子借水滴、老鼠、昆蟲等媒介傳播,病害在窖中蔓延,土壤和肥料中如混有病株殘余也可傳染。此外,灌溉水、農具、人畜活動也會助長病菌傳播。
三、發病條件
黑斑病的發生與溫、濕度有密切關系,田間病菌適宜發病的土壤溫度為15~30℃,25℃最適,在10℃以下、35℃以上不發生病害,土壤濕度在14%~60%之間時,發病隨濕度的增高而增加。因此在苗床和大田中,如果溫度常保持在20~30℃,而濕度較大情況下發病嚴重,儲藏期間,最適發病溫度為23~27℃,最高34.5℃,最低9℃,在種薯儲藏前期,因窖內薯塊呼吸作用旺盛,造成高溫、高濕條件,有利病菌發育、蔓延,易引起爛窖。甘薯皮薄肉脆,在收挖、運輸、儲藏過程中易造成人為的機械傷口,還因地下害蟲造成的蟲傷和生育早期干旱,而后期雨水多,薯塊猛長引起的生理性裂傷,都會造成病菌侵入,引起發病。
四、防治措施
1.做好收獲和儲藏工作:儲藏期是黑斑病危害重、損失大的時期,做好安全儲藏是保證豐產豐收的關鍵。儲藏期菌源主要來自田間的帶病薯塊,病菌通過運輸造成的傷口侵入薯塊,儲藏初期,高溫高濕能促使病害發展,在15℃以上病菌發展較快,10℃以下薯塊易受凍。所以儲藏適溫應控制在10~14℃之間,相對濕度在80%~90%之間,是安全儲藏防治黑斑病韻關鍵。
2.培育無病種苗:育苗時要嚴格挑選無病種薯,并對種薯、種苗進行消毒處理。
(1)溫湯侵種:用51~54℃溫水浸10~12min,在種薯下種后要大量吸熱降溫,所以在下水前水溫應調節在58~60℃之間,從種薯下水時計算浸種時間,然后維持51~54℃,浸夠規定時間后立即取出。浸種時將精選的種薯裝在漏水的筐里,浸種過程中,應上下提動薯筐,使水溫均勻。
(2)藥液浸種:用50%代森銨200~300倍液浸種10min或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種5min或10%多菌靈可濕粉劑300~500倍液浸種10min。
為了抑制黑斑病在苗床內擴展蔓延,應采取高溫育苗,即在種薯入床后3d內把床溫保持在38℃左右,出苗前床溫保持在28~32℃,出苗后可將床溫降到25~28℃,有利于種薯傷口愈合和抑制黑斑病菌侵入。由于土壤和糞肥也能染病,因此育苗所用土壤及糞肥應清潔無菌。
3.杜絕秧苗向大田侵染
(1)高剪苗:根據黑斑病菌在苗期侵害薯苗靠近地面的白色部分,而很少侵染綠色部分的特點,實行高剪苗可減少大田病菌來源。1次高剪苗在離地面5cm以上剪苗;2次高剪苗在離地面2cm以上剪苗,將剪下的苗插在苗圃中,待栽甘薯時,再在苗圃中離地面5cm以上處剪苗。
(2)藥劑處理秧苗:將薯苗基部2em左右,用50%代森銨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或多菌靈800~1000倍液浸苗基部3~5min,隨即栽插,防病效果顯著。
4.建立無病留種基地:在黑斑病嚴重的地區,應建無病留種地,要求做到凈地、凈苗、凈肥、凈水,防治地下害蟲。一般要在3年以上未種過甘薯的地塊用作留種基地。
5.輪作:對發病產重的地塊,實行2年以上輪作,防病效果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