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豇豆疫病
該病主要為害莖蔓、葉片和豆莢。莖蔓染病,多發生在節部或節附近。病部初呈水浸狀不定形暗色斑,后繞莖擴展,莖蔓呈暗褐色縊縮,病部以上莖葉萎蔫枯死,濕度大時皮層腐爛,表面產生白霉。葉片染病,初生暗綠色水浸狀斑,周緣不明顯,擴大后呈近圓形或不規則的淡褐色斑,表面生稀疏白霉,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豆莢染病多腐爛。
由豇豆疫霉引起。病菌生長適溫為25--28℃,最高35℃,最低13℃,只為害豇豆。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芽管頂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以后,病部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生育后期形成卵孢子越冬。連陰雨或雨后轉晴,濕度高,易發病。地勢低洼、土壤潮濕、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條件下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實行2a(年)以上輪作。低洼濕地采用壟作,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水。采收后將病枝集中燒毀。②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70%乙?錳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或72%霜霸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10d(天)左右噴1次,共噴2--3次。
2豇豆銹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嚴重時也可為害葉柄和種莢。初期葉背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逐漸變褐,隆起呈小膿皰狀,后擴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使葉片變形早落。有時葉脈、種莢上也產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種莢染病,不能食用。此外,葉正背兩面有時可見稍凸起的栗褐色粒點,即病菌的性子器;葉背面產生黃白色粗絨狀物即銹子器。
豇豆銹病由豇豆屬單胞銹病和豇豆單胞銹菌引起。系單主寄生銹菌,能產生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擔孢子,是專性寄生菌,只為害豇豆。我國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日均溫度21--28℃,具水濕及散射光條件,經3--5d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借氣流傳播,產生芽管,侵入豇豆葉片為害,同時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成熟后,在豇豆葉上萌發侵入為害,后形成夏孢子堆,產生夏孢子。夏孢子成熟后借氣流傳播,又進行多次重復侵染,直到秋后,或植株生育后期條件不適,才形成冬孢子堆,產生冬孢子越冬。但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日均溫23℃,相對濕度90%,潛育期8--9d。在日均溫穩定在24℃、連陰雨條件下,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或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或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每隔10--15d1次,連續2--3次。②不要在雨前澆水,春、秋豇豆不要連片栽培。
3豇豆病毒病
該病為系統性癥狀,葉片出現深綠、淺綠相間的花葉,有時可見葉綠素聚集,形成深綠色脈帶和萎縮、卷葉等癥狀。主要由黃瓜花葉病毒(CMV)、豇豆蚜傳花葉病毒(CoAMV)和蠶豆萎蔫病毒(BBWV)侵染引起。3種病毒在田間主要通過桃蚜、豆蚜等多種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播,病株汁液摩擦接種及農事操作也可傳播。
防治方法:①選用耐病品種如之豇28-2、紅嘴燕等。②及早防治蚜蟲。③加強管理,提高抗病力。④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Ⅱ號乳劑1000倍液,或83增抗劑100倍液或20%抗病盛乳油500--800倍液,或60%病毒A片劑(15kg水中加2片),或20%萬毒清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6%病毒克或20%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38%病毒1號600--800倍液,或復方克病神500倍液加植保素500倍液,或病毒王500倍液加平衡劑300倍液,或病毒速克靈乳油500倍液加克旱寒增產劑(黃腐殖酸鋅)500倍液噴灑,每7--8d噴1次,連噴3--4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