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我市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各類病蟲害相繼交替發生,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目前正是馬鈴薯生長季節,據本站及惠東站近日在鐵涌、稔山等地調查,我市冬種馬鈴薯發生主要病蟲有:馬鈴薯青枯病、黑脛病、晚疫病、病毒病以及地下害蟲、蚜蟲等。各地應加強調查,尤其要做好馬鈴薯土傳性病害的防治工作。
一、病蟲發生情況
1、青枯病:田間的典型癥狀是葉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即青綠色枯死,莖稈基部維管束變黃色或黃褐色,橫切塊莖,切面呈環狀腐爛,維管束自動溢出濁白色菌膿。部分早種田塊病株率一般2.6-5.2%,個別嚴重的最高達13.3%。
2、黑脛病:主要侵染莖或薯塊,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病。幼苗染病一般植株矮小,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褪綠黃化,或腹部變黑,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三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部分早種的田塊病株率一般1.7-3.5%,個別嚴重的最高達6.1%。
3、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的流行性病害,常見葉片發病大多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水漬狀退綠斑,后漸擴大,近圓形,暗褐色,病斑邊緣有一圈白色霉層,同時病斑可沿葉脈發展到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嚴重時葉片萎垂,發黑,可造成全株枯死。部分早種田塊病株率一般1.23-3.78%,最高6.37%。
4、病毒病:根據致病毒原的不同,田間癥狀差異較大,一般表現為花葉、黃斑、卷葉、皺縮、叢枝、黃矮、紫頂萎蔫等,主要通過汁液摩擦傳播和蚜蟲等昆蟲傳播。有發生田塊病株率一般0.5-1.7%,個別最高達3.6%。
5、地下害蟲:主要有地老虎、螻蛄等,可咬斷幼苗的地下莖,使幼苗枯死,還可咬食塊莖,造成病害侵染,影響薯塊質量。有發生田塊小苗受害率一般0.64-2.25%,最高5.79%。
此外,馬鈴薯環腐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二、防治意見
在馬鈴薯的生長期間,應掌握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加強肥水管理,控制田間濕度,在初發病田塊應及時拔除病株,減少病菌的傳播和蔓延,創造有利于植株生長、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環境。
1、青枯病、黑脛病、環腐病:初發病田塊應及時拔除病株,在穴內撒施石灰,同時排除田間積水,避免漫灌和串灌,減少病菌的傳播和蔓延。其它植株則畝可選用20%葉枯寧(葉青雙、川化018)100克兌水60-80公斤或25.9%植保靈水劑100毫升、50%消菌靈可溶性粉劑1000-1500倍液淋灌或噴霧2-3次進行施藥保護。病情嚴重的可提高藥量水量,以控制病情擴展和蔓延。
2、晚疫病:應抓好中后期的防治,發現中心病株后立即施藥防治。藥劑可用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75-120克加水40-60公斤、25%甲霜靈150-200克加水60公斤、72%克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殺毒礬500倍液以及75%百菌清600-800倍液等,每次選擇一種進行輪換使用。
3、病毒病、蚜蟲:出苗后15-20天若出現皺縮花葉、卷葉、葉片萎蔫及環腐病株都應及時撥除。發病初期用病毒A500-700倍液葉面噴霧2-3次,在齊苗后和開花前后做好蚜蟲防治,畝用2.5%撲虱蚜可濕性粉劑20克或10%蚜虱凈15克,加水50公斤噴霧2-3次。
4、地下害蟲:主要防治地老虎、螻蛄等,一是用樂斯本顆粒劑、地蟲速殺顆粒劑與基肥混合撒于施肥溝內(或結合培土時施用),以毒殺為害苗期的地下害蟲;二是結合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淋肥時,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或溴氰菊脂1000倍液或50%殺螟硫磷1000-2000倍液等噴霧保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