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馬鈴薯青枯病是浙南山區馬鈴薯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具有傳染性和危害性,一旦發病損失嚴重。為了有效控制馬鈴薯青枯病的發生與危害,提高秋馬鈴薯種植的經濟效益,現將馬鈴薯青枯病的發生特點與無公害防控對策簡述如下,供各種植戶參考。
1病原
馬鈴薯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胞菌起。病原細菌為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極生1~3根鞭毛;在肉汁胨蔗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蘭氏染色陰性。
2發病癥狀
青枯病主要危害馬鈴薯的根、莖、葉,最明顯的癥狀是枯萎。植株染病后田間表現為:病株稍矮縮,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4~5天后,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葉片不凋落,葉脈褐變,莖出現褐色條紋;也有時一個主莖或一個分枝萎蔫,其他莖葉生長正常;植株基部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薯塊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狀,并有膿液,切開薯塊,擠壓時溢出乳白色菌膿。
3發病規律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侵人薯塊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無寄主時可在土中腐生14個月至6年。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蟲、人畜以及生產工具等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導致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同時病株和健壯株根系間的接觸也可發生侵染。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導管,妨礙水分正常運輸導致萎蔫。而且病菌當年可重復多次傳播和侵染,造成病害流行。該菌在10~40℃均可發育,最適為30~37℃,最適pH值為6.6。因此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續陰雨或大雨后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發病重;種植帶病種薯,或種植在連作地、地勢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塊,易發病。
4無公害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經濟有效方法,如選用克新4號、東引1號及大西洋等較抗病品種。
②選用無病種薯,建立高山無病種薯繁育體系。選留未發生過青枯病的地塊進行秋季繁育種薯,并利用脫毒技術繁殖原原種等,都會遏制青枯病的發生。
③整薯播種。采用小塊健康種薯整薯播種,可避免切塊造成侵染。
④合理輪作。青枯病是土傳性病害,應大力提倡與十字花科或禾本科等非寄主植物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
⑤合理施肥。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帶菌的土雜肥,盡量施用有機活性肥、生物有機肥,減少化肥尿素用量。在出苗后15天左右,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有機肥2000kg或草木灰(代鉀肥)2000kg,具有較好的防病增產效果。
⑥加強栽培控病措施。如清潔田園、翻曬土壤,適當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施適量石灰以防細菌擴散;大雨后注意及時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⑦藥劑防治。掌握在未發病或發病初期進行噴霧或灌根,藥劑可選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4000倍液、53.8%可殺得懸浮劑1000倍液、25%青枯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灌根的每株灌0.25~0.5kg,每隔7~10天1次,連續灌2~3次,做到上述藥劑交替輪換使用。同時重視防治地下害蟲,以減少根系蟲傷,降低發病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