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軍曹魚,亦稱海鱺,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太平洋除外)等熱帶水域。巴基斯坦、菲律賓、墨西哥等為主要捕撈生產國,我國沿海亦有分布,但產量較低。軍曹魚為肉食性魚類,肉質鮮美,是作生魚片的上好材料。軍曹魚易于馴化攝食人工飼料,生長速度快,年生長體重可達6kg~8kg,是海水網箱養殖中最有養殖前景的一種魚類。
生物學特征
一、食性。在自然海區,較小的軍曹魚主要以蝦、蟹和頭足類為食,約占食物總量80%,其次為魚類。全長1米以上的軍曹魚,則以魚類為主,占食物總量80%。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軍曹魚可完全馴化攝食人工顆粒飼料。
二、適溫性。軍曹魚為熱帶海水魚類,不耐低溫。經試驗,胚胎發育適宜水溫在24℃~31℃間;子魚階段(體重10g~15g),水溫低至20℃~21℃,攝食量明顯降低,19℃不攝食,17℃~18℃活動減弱,靜止于水底,16℃開始死亡。水溫22℃~34℃有明顯的索餌活動,水溫升至36℃,雖有攝食行為,但已開始死亡。
三、適鹽性。為廣鹽性魚類,鹽度為4‰~35‰時有明顯的索餌活動。經試驗鹽度在35‰以下,以每日1‰的速度升高;鹽度升至40‰時,攝食減半;43‰時僅有微弱的攝食行為;47‰時開始死亡。鹽度由30‰直接降至5‰時,不致于立即死亡,尚有攝食行為。鹽度在5‰時以每日降1‰的速度降至3‰,無攝食行為,并開始死亡。長時間在超高鹽度或超低鹽度生活,可能導致其生長遲緩或抵抗力低下。較大的軍曹魚對低鹽度的忍受力較低,鹽度低于8‰時,即沒有攝食活動。當作為食用魚養殖時,海水鹽度保持在10‰以上為宜。
四、耗氧量。經試驗平均體重為0.5g的魚苗,水溫30℃時,耗氧量為1.08mg/g?h,致死溶氧量為1.7mg/L;水溫28℃時,耗氧量為0.86mg/g?h,致死溶氧量為1.5mg/L。一般情況下,水溫較高時,耗氧量和致死溶氧量相應提高;個體愈大,耗氧量亦提高。
五、生殖習性。1.雌雄特征及成熟最小體型:在生殖季節,軍曹魚雌魚背部黑白相間的條紋會變得更為明顯,腹部尤其突出,而成熟雄魚條紋不明顯或消失,腹部較小。但完全從體色上來判斷雌雄有時不一定準確,尚須輔以體形來判定之。網箱養殖的軍曹魚,性成熟年齡各地有所不同,湛江地區為2齡,雄魚體重7kg以上,雌魚體重8kg以上。相對懷卵量為1kg體重約16萬粒,8kg魚約有128萬粒。卵粒較小,第4時相卵細胞的卵徑為125um~137um。2.產卵季節:在自然海區,軍曹魚為多次產卵魚類,生殖期較長,在美國東海岸的北墨西哥灣海域,4月~10月份均可發現成熟親魚。在我國臺灣南部地區,2月底至5月為產卵高峰,往后有零星產卵,直至10月。產卵適宜溫度為24℃~29℃。
人工繁殖
軍曹魚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培育成親魚。湛江海洋大學于2000年開始進行軍曹魚的人工繁殖研究,并獲得成功,生產出體長7厘米~8厘米的魚7萬尾。在其中挑選體質健壯者2000尾精心培育,留作親魚。2001年11月開始至2002年4月初。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進行強化培育,促進性腺發育,提高卵子質量。2002年培育出7厘米左右魚苗36萬尾。
一、人工催產挑選腹部較大、顯露性腺輪廓的親魚放入光線較暗的催產池中。催產采用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地歐酮(DOM),在親魚胸鰭基部注射。分兩次注射,第一次占總量的1/3,第二次占總量的2/3。對一些腹部松軟,性腺輪廓明顯的親魚放入催產池后,采用生態刺激的方法,促其自然產卵也獲得成功。
二、孵化軍曹魚受精卵圓形略帶黃色,為浮性卵,受精卵卵膜略吸水膨脹,卵徑135um~141um。卵質較差的卵不透明,浮性不佳。每千克卵粒數約50萬粒。水溫24℃~26℃時,30小時孵化破膜,水溫28℃~30℃時約24小時孵化出膜。
三、子魚培育剛孵出的子魚與其它海水魚類比較,體形已經相當大,全長約3.5毫米。軀體有黑色素分布,油球在卵黃囊下方,鰭呈半透明膜狀,靜止時子魚懸浮于水中,腹部朝上,呈水平或傾斜狀。破膜后12小時,子魚全長4毫米,24小時全長約4.8毫米,子魚體色呈暗棕色,由頭部沿背部至尾部開始產生銀黃色的色澤,子魚偶而作短而急的游動,主要懸浮于水中。第3日齡子魚全長6.0毫米,口寬約0.4毫米,口較大,軀干后脊柱周圍有棕色色素叢分布,軀干呈暗棕色,尾部稍呈銀黃色。從第3天起,子魚開口攝食,亦即破膜后60小時~66小時開口攝食。子魚開口攝食后,據子魚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對營養需求及適口性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餌料種類配合交叉投喂。
其投餌順序是:輪蟲-橈足類-鹵蟲幼蟲-鹵蟲,搖蚊幼蟲-碎魚肉。為了增加子魚生長所需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HUFA),提高育苗成活率,對生物餌料采用營養強化措施,輪蟲在投喂前經6小時~8小時以上的高濃度小球藻和乳化魚肝油強化培育后再投喂。一般3天~10天齡投喂輪蟲為主;8天~15天齡投喂橈足類為主;10天~25天齡慢慢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成體;20天后開始投喂搖紋幼蟲、鹵蟲,最后是碎魚肉。餌料轉換時,有幾天是兩種不同餌料交叉投喂的適應過程。第18天齡子魚,平均全長約4.3厘米,此時魚個體大小參差不齊,為避免殘食,要依個體大小不同篩選分養,以后每隔5天左右篩選一次,直至全長7厘米以上,轉移到海水網箱中養殖。
利用土池培育魚苗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其培育過程和淡水魚苗培育方法相同。清塘、放水、施肥,促進餌料生物生長。孵化出的子魚能開口攝食,即適時下塘,培育至7厘米以上。其關健是子魚開口攝食時與池塘中出現的餌料生物高峰時間同步,保證子魚開口攝食時,水體中有足夠的餌料供應。此外,池中的生物餌料需保持相當充足,否則會發生相互殘食的現象,降低成活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