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放牧管理后備種鵝階段主要以放牧為主,舍飼為輔。放牧管理工作的成敗,對后備種鵝培育至關重要,主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牧地選擇與利用牧地應選擇水草豐盛的草灘、湖畔、河灘,丘陵以及收割后的稻田、麥地等。牧地附近有湖泊、溪河或池塘,供鵝飲水或游泳。人工栽培草地附近同樣必須有供飲水和游泳的水源。放牧前,先調查牧地附近是否噴灑過有毒藥物,否則,必須經1周以后,或下大雨后才能放牧。為保護草源,保證牧地的載畜量與牧草正常再生,必須推行有計劃的輪放。一般要求每天轉移草場,實行7天一循環的輪牧制度。后備種鵝對饑餓極為敏感。后備鵝放牧期間補飼量很少,有時夜間已停止補飼,為防止饑餓,除延長放牧時間外,可將最好的牧草地和苕子田留在傍晚時采食。
(2)放牧方法后備種鵝羽毛已豐滿,有較強的耐雨抗寒能力,可實行全天放牧。一般每天放牧9個小時。采取“兩頭黑”,要早出晚歸。清晨5時出牧,10點回棚休息,下午3點出牧,晚至7點歸牧休息,力爭吃到4-5個飽(上午2個飽,下午3個飽)。應在下午就找好次日的牧地,每日最好不走回頭路,使鵝群吃飽吃好。
(3)注意防暑在炎夏天氣,鵝群在棚內煩躁不安,應及時放水,必要時可使鵝群在河畔過夜,日間要提供清涼飲水,以防過熱或中暑。放牧時宜早出晚歸,避開中午酷暑。早上天微亮就應出牧,上午10時左右將鵝群趕回圈舍,或趕到陰涼的樹林下讓鵝休息,到下午3時左右再繼續放牧,待日落后收牧。休息的場地最好有水源,以便于飲水、戲水、洗浴。
(4)鵝群管理一般以250-300只后備鵝為一群,由2人管理。如牧地開闊,草源豐盛,水源良好而充足,可組成1000只一群,由4人協同管理。放牧前與收牧時都應及時清點,如有丟失應及時追尋。如遇混群,可按編群標記追回。后備種鵝是從中鵝群中挑選出來的優良個體,有的甚至是從上市的肉用仔鵝當中選留下來的,往往不是來自同一鵝群,把它們合并成后備種鵝的新群后,由于彼此不熟悉,常常不合群,甚至有“欺生”現象,必須先通過調教讓他們合群。這是后備種鵝生產初期,管理上的一個重點。在牧地小,草料豐盛處,鵝群應趕得攏些,使鵝充分采食。如牧地較大,草又欠豐盛處,可驅散鵝群,使之充分自由采食。后備鵝膽小,要防其他畜禽接近鵝群。陰雨天放牧時飼養員宜穿雨衣或雨披,因為雨傘易使鵝群騷動,驅趕時動作要緩和并發出平時的調教聲音,過馬路時要防止汽車喇叭聲的驚擾而引起驚群。隨時觀察鵝群的精神狀態、采食情況等,發現弱鵝、傷殘鵝等要及時剔除,進行單獨的飼喂和護理。病鵝往往表現出行動呆滯,兩翅下垂,食草沒勁,兩腳無力,體重輕,放牧時落在鵝群后面,嚴重者臥地不起。對于個別弱鵝應停止放牧,進行特別管理,可喂以質量較好且容易消化的飼料,到完全恢復后再放牧。
(5)注意放水每吃“一個飽”后,鵝群便會停止采食,此時應行放水。水塘應經常更換水,防止過度污染。每次放水約半小時,再上岸理毛休息30-60分鐘,再繼續放牧。天熱時應每隔半小時放水一次,否則影響采食和健康。嚴格注意水源的水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