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24 作者:強勇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6月24日電
6月,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一片片稻田長勢正喜。往年此時,紅衛農場農民王立軍正忙著給家里的200畝地施肥,但今年他省掉了這個環節,原因是今年紅衛農場推行了寒地稻田高效機械化施肥技術。
該項目課題組負責人、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彭顯龍介紹,這一技術已在建三江多個農場大面積推廣,通過優化配方施肥、衛星定位系統輔助等手段,可減少人工、化肥成本。插秧時一次施肥即可,不用后續追肥,氮肥用量比往年減少10%以上。
“一畝地施肥的雇工費用5元錢,200畝地就省下1000元。”王立軍說。
作為連續多年產糧全國第一的“北大倉”,近年來黑龍江省持續向農業科技要產能,實施“藏糧于技”戰略。
黑龍江省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發揮主力軍作用,把科技元素源源不斷注入黑土地。寒地水稻秸稈深埋還田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十余項,在多個省份應用;大載荷無人航空施藥機有效載荷50千克至200千克,是現有無人航空施藥機載荷量20倍以上,減少農藥使用量20%以上……
減“肥”減藥、增產增效的同時,“科技翅膀”還推動農業向“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力。
“大豆的加工鏈條很長,精深加工可以使它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增值。”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江連洲說。他和團隊承擔的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等項目,兩次捧回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提升了大豆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江連洲帶領團隊攻克了生物技術制取大豆油脂與蛋白關鍵技術。應用該方法,一條生產線可同時產出食用油、大豆蛋白、大豆異黃酮、生物活性肽等多類產品,實現大豆高附加值利用。
截至目前,團隊的相關技術已在全國29家企業推廣應用,建立生產線45條,累計創造經濟效益達73億元。
一系列高校院所科技創新涌現,推動黑龍江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東北農業大學先后與65個市(縣)及200余家企業開展實質性合作,建立校企研發中心30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00余項,許可轉讓科技成果超過100項。
紅衛農場副場長隋喜友說,育秧棚在春季水稻移栽后大部分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引入高校育秧棚免耕覆稻草種植馬鈴薯技術后,免去了起壟、培土等破壞土壤平整的操作,二次利用省工節本,每棟棚的馬鈴薯產值3000多元。目前,此技術正在農場10000多個育秧棚逐步推廣。
相關標簽:黑龍江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