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15 作者:佚名 來源:山西日報
拔貧困之根 鋪振興之路
——我省攻堅深度貧困推進鄉村振興進行時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
在這特殊的歷史交匯期,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有機銜接,已成為一道時代考題。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山西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引深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聚焦攻堅深度貧困,突出產業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振興邁出鏗鏘步伐。如今,在三晉大地越來越多的村莊美“顏值”、提“氣質”、注“活力”,呈現出一派生機涌動的新圖景。
主攻深度貧困,解決突出問題,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2019年是我省貧困縣摘帽退出的收官之年,攻堅深度貧困的決勝之年,也是脫貧成果的鞏固提升之年。
面對繁重的任務,我省抓落實促攻堅,一鼓作氣,盡銳出戰,實打實干回答好脫貧摘帽靠什么、鞏固提升抓什么、銜接鄉村振興干什么,全力走好脫貧攻堅后半程。
攻克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
啃“硬骨頭”,當用非常之力。“力”從何來?我省堅持“一縣一策”,加大資金、項目、人力等方面的傾斜支持,集中力量攻堅深度貧困。
以資金為例,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37.8%投向10個深度貧困縣、地方政府債安排3.64億元,占今年總規模的20.6%。
作為深度貧困縣,大寧縣緊抓“一縣一策”紅利,積極探索“物歸原主、還權于民”解貧新路徑。
太德鄉茹古村貧困戶張潤生加入了村里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后,去年勞務及分紅領到2.2萬元。他高興地說,以前在外打工,顧不上家,現在在村里打工,地也種了家也管了,錢還賺得多。據悉,目前全縣已有84個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集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今年,針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安全飲水等突出問題,我省組織水利、教育、衛健、醫保等部門開展大排查大清底,逐縣逐項摸清底數,拿出針對性的解決舉措。同時繼續以現場推動、案例推動、通報推動、督導推動等辦法,督導推進落實。
位于晉北的陽高縣,地處丘陵地區,地下水含氟高、水質硬,全縣近1/3的人口喝不上“安全水”。
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圓了村民們喝上“安全水”的夢想。去年,該縣投資200多萬元實施了除氟改水工程,9個村6800多人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以前喝的都是高氟水,小孩一長乳牙就開始發黃。”東小村村民孫久清告訴記者,現在用的自來水,水量大水質又好!
毫不懈怠抓好鞏固提升——
脫貧摘帽絕不能一摘了之、一脫了事。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我省支持摘帽退出縣鞏固脫貧成果、提升發展水平。特別是把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擺在重要位置,建立返貧預警機制,持續推進動態管理常態化,做到應納盡納、返貧即入,應扶盡扶、脫貧即出。
“沒有農村地區的脫貧,就沒有鄉村振興。”省扶貧辦主任劉志杰表示,現在處于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并存和交匯的特殊時期,這就要求脫貧攻堅要著眼長遠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協同推進。
立足資源優勢,壯大特色產業,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
61歲的五寨縣農民邸喜全跟小雜糧打了40多年交道,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讓他對小雜糧有了新的認識。
邸喜全告訴記者,近幾年,政府積極引進小雜糧優良品種,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節水灌溉等現代農業技術,實現了小雜糧的科學化、規模化種植,小雜糧可不“小”啦!
“過去種小雜糧是為了糊口,現在可以發家致富了。種了200畝小雜糧,一年可收入10多萬元!”今昔對比,老邸感慨頗多。
產業是脫貧支撐,更是振興基礎。實踐中,我省結合自身特點,立足資源稟賦,依托重大戰略,聚焦重點產業,狠抓關鍵環節,在特色優勢上做足文章,在高質量發展上求突破。
在產業布局上,調整優化結構,新調減籽粒玉米118萬畝;全力培育雜糧、畜牧、蔬菜、鮮干果、中藥材、釀造業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開展示范創建,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
在發展方式上,高標準實施山西農谷、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三大省級戰略;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在業態塑造上,培育城郊農業、農村電商、休閑觀光等新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建設工程,擦亮優勢雜糧、功能食品等特色招牌。
脫貧致富靠啥?靠產業!
在交口,當地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構建起以食用菌、特色養殖、核桃經濟林為主導的“3+N”產業新格局。
郭明太曾是石口鄉張家莊村的貧困戶。去年5月,他承包了3個香菇大棚,賺了4萬多元。再利用農閑打點零工,全年收入超過5萬元。2018年12月1日,老郭主動申請“脫貧摘帽”!
“小香菇”撐起了郭明太一家的脫貧和振興。目前,交口縣食用菌達到3000萬棒,覆蓋7個鄉鎮和60%的行政村,真正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靠山”。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打造“新農人”上,制定全省職業農民生產技能考核評價標準和實施方案,并選擇晉中、長治、運城3市開展考核認定試點。按照規劃,我省將實施“三晉新農民鯤鵬計劃”,力爭用3年時間,全省持證職業農民達15萬人以上,中高級技能持證比例達50%以上。
與此同時,我省通過實施農民合作社提質創優工程,完善家庭農場認定制度,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等方式,狠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活力。統計顯示,全省家庭農場達1.02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0.3萬個;托管服務試點縣擴大到27個,服務小農戶26萬戶。
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風文明,讓鄉村更宜居更和諧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當歌聲響起,美麗鄉村的模樣令人向往。
悠揚的歌聲照進了現實,得益于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出臺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啟動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五大行動;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并在11個縣253個村開展示范創建;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80%。
就拿垃圾治理和“廁所革命”來說——
在垃圾治理上,啟動“村莊清潔行動”,集中力量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各地也結合實際,開展了村莊綠化、硬化、亮化、美化等整治活動。統計顯示,已拆除殘垣斷壁和違章建筑2萬余處,清理垃圾約80萬噸。
在“廁所革命”上,印發《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方案》,今年全省農村“廁所革命”從面上鋪開,到2020年力爭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5%左右;今明兩年,以汾河流經縣為重點,突出中部盆地城市群,重點在4類100個縣(市、區)完成100萬座左右農戶廁所改造,完成44萬座損壞廁所改造。
走進河津市小梁鄉伯王村,只見綠樹成蔭,院落整潔,街道旁,村規村約欄非常醒目。
在村民郭美玲家院里,記者看到廁所寬敞干凈,墻上貼著瓷磚,地上安裝著白色便盆,沖水用的是自來水。她自豪地說:“以前夏天如廁,周圍全是蠅蚊,咬得渾身是包。如今潔凈廁所建起來,讓村民們‘方便’更方便。”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在晉中,堅持把鄉風文明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組建道德評議會、建設道德講堂、設立善行義舉榜等行動,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在運城,探索實踐“以基層黨支部為核心、星級文明戶創建為抓手、鄉村文化禮堂為載體、各類道德模范和新鄉賢隊伍為骨干、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鄉村文化建設新路徑,激發農村文化自信,提升農民精神品位。
“我們村的道德大講堂開講后,村民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絳縣橫水鎮柳泉村70多歲的老黨員張生河說,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會講兩三次課,通過大講堂的學習,村民的凝聚力更強了,整個村就好比一家子!
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眼下正是脫貧攻堅最吃勁的時候,讓我們行進在“三農”發展的春天里,以攻堅之勇、“繡花”之功,全力跑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力賽”!
相關標簽:山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