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30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編者的話江西省是傳統農業大省,也是歷年來兩個從未間斷輸出商品糧的省份之一,農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要夯實糧食生產基礎,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苯魇∥、省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的重要指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2017年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統籌整合資金,啟動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到2020年整合資金360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1158萬畝,以實際行動落實“藏糧于地”戰略。
目前,江西全省實際投入的建設資金超過180億元,新建成高標準農田584.5萬畝,有力提升了糧食產能,持續鞏固了糧食主產省地位,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被國務院列為2018年全國四個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明顯的激勵省份之一。
話經驗
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堅持從全國大局審視江西農業,立足江西實際推動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目前,全省實際投入的建設資金超過180億元,新建成高標準農田584.5萬畝,提升了糧食產能,鞏固了糧食主產省地位,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面對“五牛下田”、資金分散、標準不一、質量不高等問題,江西主動求變,深化改革,創新提出了“三變”的建設路徑。
一是變各自為戰為統一指揮。成立以常務副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財政、發改委等11個部門參加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并在農業農村廳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縣(區)也分別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由書記或市長(縣長)任組長,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多部門通力協作的工作格局;二是變分散投入為統一管理。建立“省級統籌整合、縣級集中使用”的農田建設資金管理新機制,將發改委、財政(農業開發)、國土、水利、農業等部門管理的資金,集中統一管理分配;三是變多重標準為統一標準。制定全省統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范,并根據平原、濱湖、丘陵、山區不同地形,科學測算高標準農田畝均需要建設資金,合理確定投入標準。
江西省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嚴格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始終把生態優先、環保節能作為項目建設的一條重要原則。立足平原、丘陵、山地不同地形條件,科學構建生態溝渠和塘堰濕地系統,做到“少硬化、不填塘、慎砍樹、禁挖山”,實現農田水利與綠色生態的協調統一。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平整規范要求,認真落實耕作層表土剝離、回填操作程序,引導各地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探索開展智能控制、信息服務等“智慧農業”示范。尤其是在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過程中,嚴格執行溝坑面積不得超過稻田總面積10%、開挖的泥土不得運出田間、種養基地不得硬化等“三個不得”要求。
江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始終把工程質量擺在首要位置,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嚴把“四關”。
一是嚴把設計關。全面實行“三進三出”制度(一進片區,測量和掌握基本情況,繪制現狀圖;二進片區,征求農戶意見和建議,制定施工圖;三進片區,再次征求意見,交村組、農戶簽字認可),嚴格專家評審,確保規劃設計上達要求、下接地氣;二是嚴把施工關。著眼防范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問題,構建多層次、全過程監管網絡,對發現的問題要求限時整改,并將工作不力、不負責任的監理單位列入“黑名單”;三是嚴把驗收關。嚴格執行項目設計、施工、監理企業單項工程驗收和縣級自驗、市級驗收、省級考評三級驗收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從建設管理、工程質量、群眾滿意度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四是嚴把管護關。建立了“村為主體、鄉鎮監管、縣負總責”的建后管護責任機制?h級政府每年將農田建后管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實行績效考評,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有人管、有錢修,農田工程設施持續發揮效益。
圍繞“干什么、怎么干、安全干”等問題,江西還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規范要求。一是建立項目管理規范化體系。制定出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資金管理辦法》《項目建設規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和《工作約談制度》等系列文件,形成“1+15”政策體系,確保項目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二是建立督查常態化體系。構建了“定期調度、對接督導、掛點督查”三項常態化監督機制,及時掌握各地項目建設進度和質量情況;三是建立獎懲考核體系。實行“獎優罰劣”績效考評激勵機制,對考核排名靠前的項目給予獎勵,獎勵資金繼續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江西省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牽引作用,在穩定糧食產量、鞏固糧食主產省地位的基礎上,著力做好“八個結合”,全面提升農田綜合利用效益。一是與“兩區”劃定相結合,在2800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和700萬畝油菜生產保護區,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二是與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相結合,大力發展優質稻、蔬菜等高效作物,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帶動產業結構調整面積占比達到44%;三是與建設現代農業示范(產業)園相結合,促進園區建設上檔次、上水平;四是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通過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其主動建設、率先建設;五是與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支持基層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秀美田園;六是與推進精準扶貧相結合,無縫對接產業扶貧規劃,優先安排貧困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七是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將新增耕地劃歸村集體管理,通過對外流轉、自主經營、作價入股,增加村級集體收益;八是與輪作休耕相結合,實現用地養地結合,促進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
看典型永修: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近年來,江西省永修縣按照江西省統籌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緊扣“穩糧、優供、增效”目標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膽探索創新,率先采用“EPC+運營”和“EPC+融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模式,做到經濟環保、方便耐用,統籌整合資金1.5億元,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壓實縣鄉村管理責任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和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戰略性工程。為充分調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永修縣出臺《設計方案征求群眾意見實施辦法》,按照“一推三會三回復”的步驟和要求,廣泛征求項目區群眾意見,讓大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在規劃設計方面,永修縣組織專家和有關業務部門技術骨干,對項目初步設計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審核,使最終設計成果更加切合實際,為項目投資、進度、質量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基礎。
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協作和指導部門,永修縣農業局、水務局、國土局、農業綜合開發辦每天都安排技術干部深入項目區鄉鎮進行技術指導。各鄉鎮按照每1500畝配備一名現場管理人員的標準,建立項目管理團隊,管理人員每天堅持到工地現場巡視,及時解決矛盾糾紛,確保建設任務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在管理方式上,永修縣在全省率先提出“成立一個機構、建立兩級法人、劃分四大片區、組建百人團隊”的組織管理模式,壓實縣、鄉、村三級的管理責任。
確保建設質量“生命線”農田是農業生產經營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民的“命根子”。為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農民放心滿意的工程,永修縣始終把工程質量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生命線”。
嚴謹選點。按照“禁止區內一律嚴禁實施、限制區內需取得相關部門書面同意后方可實施”的原則,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辦公室組織農業、林業、水務等部門對建設地點反復進行論證篩選,共核減不符合建設條件地塊1萬畝。
嚴格施工。組織設計單位學習《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江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范》,下發《初步設計》編制提綱,對設計單位設計過程進行全程檢查指導。
嚴肅督導。永修縣委、縣政府成立專門督導組,不定期對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進行督導和通報?h高標準農田建設辦公室每天調度施工進度,鄉鎮和監理單位每日填報《施工情況日報表》《工程形象進度日統計表》,對設計監理實行微信定位打卡制度,隨時掌握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情況,確保工程有力有序推進。建管并重發揮長期效益建好的高標準農田,如何確保長期發揮效益?永修縣的回答是堅持建管并重。
2017年,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共新增耕地1098.56畝,旱地改水田3276.38畝,創收3.18億元。為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永修縣專門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部門及鄉鎮負責人參加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領導小組。
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移交受益村加強管護。同時,與受益村簽訂管護合同,逐級落實管護任務,并在縣財政配套的工作經費中安排適當的管護費。
此外,不斷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廣泛宣傳工程管護的目的意義,要求項目區群眾主動愛護工程設施,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截至目前,全縣19個貧困村高標準農田覆蓋率達90%,高標準農田為全縣貧困戶帶來直接經濟收益240萬元,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樹立生態優先建設理念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過程中,永修縣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并主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推廣綠色生態技術。秉持“生態環保、高效節水”理念,打造了三角、九合2.34萬畝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區,采用PE管道輸水,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采用蜂窩狀混凝土預制板植草護坡新技術,既減輕了水土流失,又減少了后期維護費用;閘門制作引用新型樹脂材料,做到經濟環保、方便耐用。
創新綠色生態模式。為打造智慧農田樣板工程,永修縣建設了全省唯一一個萬畝全智能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采用數據處理信息化、灌排自動化的全智能操控系統,可減少農業設施用地面積3%,提高水資源利用率20%~30%,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推行綠色生態種養。以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為平臺,在立新、九合等地創建了萬畝稻蝦和2萬畝稻魚種養基地、虬津千畝荷花種植基地、云山3000畝稻鱉共生基地,助推“永修香米”產業發展,農業訂單擴大到30萬畝。數亮點
高質量建設項目2017年以來,江西省新建成高標準農田584.5萬畝,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高約0.5個等別,畝均糧食單產增加50公斤;項目區土地流轉率超過70%,產業結構調整率達44%;帶動141.3萬農戶受益,新增集體收益約6.7億元,惠及貧困戶10.92萬戶。
創新資金籌措方式按年度290萬畝建設任務,統籌整合資金約90億元。其中,整合中央和省級以上各部門用于農田建設的財政資金約40億元,不足部分引導金融資金和新型經營主體等投融資。2017-2018年采取統借分貸方式向省農發行融資,2019年起發行鄉村振興(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券。
強化耕地保護嚴格控制設施和硬化路面占地比例,稻漁綜合種養堅持“三個不得”,開挖溝坑面積不得超過田塊面積的10%,開挖的泥土不得運出田塊,開挖的溝坑不得硬化,剝離的耕作層要求回填再利用。
群眾參與是基礎規劃設計群眾參與,實行“三進三出”:一進片區,測量、調查,繪制現狀圖;二進片區,征求農戶意見,制定施工圖;三進片區,再次征求意見,村組、農戶簽字確認。施工群眾監督。聘請村組干部、熱心鄉賢、老黨員等義務監督員2000余人次,開展日常監督檢查;驗收群眾評價。每縣從不同項目區調查50個以上受益主體,根據群眾滿意度打分。
作者: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胡漢平 資料來源: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相關標簽:江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