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8-05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大水漫灌和精準滴灌,是兩種不同的灌溉方式。顧名思義,前者粗放、浪費資源,后者精細、節水高效,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鄉村振興,人才是重中之重。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想方設法推進人才振興,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但在有些地方,盡管聲勢浩大,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效果卻難有把握:該花的錢花了,該上的課上了,但學員素質能否勝任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卻不甚了了。
怎樣解決這對矛盾,讓農民培訓叫好又叫座?最近,記者在浙江采訪發現,作為省級農民培訓的大平臺,浙江農民大學成立5年多來,緊跟農業農村的發展需要,整合教育資源、協同多方力量,在專業化、規范化、精準化的“三農”人才培養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其做法和經驗頗具借鑒價值。
縱橫協同,同池蓄水
提起“千萬工程”,很多人都會想到,2003年浙江啟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如果說,聚焦于環境整治,那么,翌年同名的“千萬工程”,則聚焦人才培養,其全稱為“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根據計劃,5年內,浙江將培訓1000萬農村勞動力。
政府買單,免費培訓,自然大獲農民歡迎。5年結束后,浙江繼續“加碼”,圍繞加強農村“雙創”實用人才培訓,聚焦實用型、技藝型和創業型,2011年起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十多年間,浙江久久為功,各部門、各地區紛紛出臺政策,為推進城鄉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盡管成效不可謂不大,但擅長思考的浙江領導,還是感覺到隱藏在背后的問題:農林水、工青婦,各個部門都在搞培訓,能不能把“一家一根管子”,變為“一個池子蓄水”?一方面,可以整合資源、統一籌劃、提高效率,是培訓本身進行完善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十年,涌現出電子商務、鄉村旅游、養生養老、文化創意等諸多新型業態,是產業本身要跨界發展的需要。
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決定,依托浙江現有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優勢,整合各自成人教育培訓資源,成立浙江農民大學。
在模式構架上,浙江農民大學陣容豪華:橫向上,整合了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省農科院等9家單位,實現人員、場地、師資等共建共享;縱向上,則實行省、市、縣三級構架,省級“農民大學”9個校區,市級“農民學院”11個分校,縣級“農民學校”89家。不另起爐灶,而是整合各類涉農培訓機構資源,采取大平臺作業。
浙江農林大學是省級農民大學的主校區,該校副校長金佩華告訴記者,不同于常規全日制學校,浙江農民大學不搞長時間的集中教學,而采取見縫插針、快辦快學的模式,相對來說,更靈活、更高效,但由于機構龐大、成員復雜,管理難度自然也更大。因此,要保證這艘“航母”有序運作,體制機制的設計尤為重要。
記者了解到,浙江農民大學有個校務委員會,宏觀指導學校建設發展,章程特別規定,校長兼委員會主任由省委副書記親自擔任,第一副校長兼第一副主任則由分管農業的副省長擔任,便于整合協調。同時,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和教學管理中心:前者設于省農辦(現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協調全省各個涉農廳局的各項培訓計劃和資源,再統一派往各家培訓單位;后者設于主校區,具體統籌三級培訓體系共109家培訓單位的師資、教材、課程、基地等資源,以及開展培訓管理和教學服務等工作。
5年來,浙江農民大學已先后培育出45萬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這些人中,許多正是浙江“三農”發展的絕對骨干,引領著新業態、新模式的每一個進程,已經成為浙江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因材施教,因產施教
從“漫灌”到“滴灌”,浙江農民大學從頂層設計上,扭轉了過去條塊分割的局面,將分散的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利用效率,又把各個廳局、各個地方的培訓需求,與各家培訓單位有效對接,實現供需結合、精準輸送。
與社會上各類培訓班不同,浙江農民大學講究的是實在、有效,否則,農民有可能掉頭就走。相對而言,培訓對象類型更多,行業分類更復雜,學歷層次和文化程度差異更大。對此,大平臺成立之初,就明確定位:緊緊圍繞產業,因材施教,因產施教。
地處西南山區的麗水,產業門類十分豐富,當地農民學院聚焦產需銜接,量身定制推出各種培訓班。比如青田石雕舉世聞名,面臨技藝傳承青黃不接,專門推出了傳承人班,有效緩解了“人才荒”;慶元的食用菌產業優勢明顯,幾年培訓下來,“菇鄉師傅”的技藝愈發精湛;縉云燒餅紅遍全國,在其背后,持續力抓“縉云燒餅師傅”培訓,絕對功不可沒。
在參訓學員的選擇上,可不是誰都能享受這一“政府福利”,受惠者幾乎多與產業有著直接關聯,主要就是種養經營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村經紀人、農企技術員等實用人才。每個班級,人數大多不超過60人,盡量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更強調實踐教學。
那么,具體培訓些啥?浙江農民大學有個形象說法:農民點菜,學校下廚,烹調更符合農民口味的套餐。記者查看了近5年的課程安排,發現與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互動十分緊密,就算是同一專題,也不斷在更新培訓重點,目的就是解決“新痛點”。
以風靡浙江的民宿為例。針對該產業的提升,由在業界具有顯著優勢的旅游職業學院校區“掌勺”。幾年間,從課堂講座、實地考察、赴臺取經,再到為兩岸民宿專家和業主打造面對面的交流平臺,載體不斷豐富;同時,內容也實時更新,從政策解讀、經營管理,再到禮儀培訓、特色打造、多媒體營銷等,只要學員提出需求,定能得到及時滿足。
浙江農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李震華,具體負責教學管理中心的日常運行,他介紹說,5年來,浙江農民大學在培訓專題的整體設計上,就是從最早的常規知識更新培訓為主,到陸續增加新型營銷模式板塊,推出產業經紀人、郵掌柜等特色培訓,再到順應特色產業聚集與融合發展趨勢,新設計出農創客技能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等專項培訓,去年又開發了“新農人”實驗班、歷史文化村專題培訓等一批新型培訓專題,演進升級路徑十分清晰。
“衢州保姆”盛名在外,隨著母嬰護理行業的發展,逐漸轉型升級為“衢州月嫂”。衢州農民學院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要,從2014年開始,開設“金牌級衢州月嫂”培訓,還專門建了母嬰護理實訓室,設立母嬰標準化研究院,出臺《衢州月嫂服務質量和評定規范》,自編了一批接地氣的鄉土教材。如今,每年有3000多名月嫂參加培訓,人均月收入高達1.5萬元,她們的足跡遍布北上廣等大城市,有的甚至還走出了國門。
課堂之外,跟蹤培養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過去那種‘學一陣,用一生’的時代早已過去。再好的學校和老師,也無法依靠一兩次培訓解決學生今后所有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浙江農民大學在抓好培訓的基礎上,加強技術指導、信息資訊等服務的拓展和延伸,成為學員可以信任和依賴一輩子的‘母校’。”在第一次校務委員會會議上,浙江省領導如此強調。
確實,這種理念一直根植于浙江農民大學的辦學之路:在課堂之外,利用高校、科研單位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為學員提供跟蹤培養服務。
從1998年依靠2畝土地自產自銷,到如今成為許多知名平臺的重要供應商,郁勤飛是義烏市的“葡萄明星”,他先后在浙江農林大學、浙江農民大學參加學習和培訓20多批次,現在還經常返校給“學弟學妹”講課。他深有感觸:“普通農民去聯系大專家、大教授,一般都沒門路,而培訓時間又很有限,學校推出的跟蹤培養,恰好解決了創業過程中的諸多難題。”
說起這幾年的發展,永嘉縣然逸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劉立立,嘴里同樣滿是對“母校”溫州農民學院的感激。最早時,學院為他提供場所、設備,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測試,老師還一次次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最終研究出來的真空包裝,使豆干的保質期從一周延長到了一個月;后來,學院又幫助他搭建銷售宣傳平臺,極大地提高了自創品牌“潘老伯”的知名度。
記者了解到,在溫州農民學院,利用內部創業孵化平臺,變科研人員為創業導師,變科研成果為創業項目,變科研平臺為“雙創”基地,為學員創辦企業、品牌建設、產品營銷等提供全方位服務。如首屆家庭農場主培訓班,在開班半年內,就孵化了34名學員的38家涉農企業。
幾年中,學員與老師的關系也發生著微妙變化。最受歡迎的老師,可能學歷、職稱、級別并非最高,但絕對富有實踐經驗,內容豐富、語言曉暢,許多老師與學員結為師徒關系,經常點對點到基地解決實際技術和管理問題,甚至有些還合作創業,此類案例不在少數。
浙江農林大學老師張國慶,跟蹤指導杭州西馬克、嘉善善綠匯等農民學員的創業公司進行品牌建設,這幾年,企業發展速度驚人;省農科院校區,以科技特派員項目為抓手,做好農民學員跟蹤服務,僅一個武義縣的食用菌基地,就幫助農民年增收8400萬元;像蔬菜專家包崇來,還在青田章村鄉,與學員共同創業,蔬菜產業年產值高達1000萬元。
相關標簽:浙江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