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12 作者:佚名 來源:北京日報
此前,一家一戶三五畝桃園,一年忙到頭,每畝收入三四千元。如今,土地流轉村集體,大桃產銷一條龍,村民“打工”掙三萬,變成股東且分紅。
同樣是種桃,從“各自為戰”到“集約化生產”,北京市平谷區的部分農民已嘗到土地流轉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甜頭。
清秋白露,日暮轉涼,記者走訪峪口鎮西營村金果豐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一間450平方米寬敞的包裝車間里,幾位社員在給大桃稱重、分級后,一個一個套上防護網袋,分類包裝。
年近六旬的種桃老把式賈寶順看見記者,高興地說:“眼下,正是晚桃‘國慶王桃’下樹的時候,今年效益好,論個賣、一個4.6元都供不應求。”
下午六點半,賈寶順收拾妥當,擦擦手,沏了兩杯熱茶。“您想聊聊這幾年村里這些地有啥變化?要是擱以前,摘桃賣桃連軸轉。我跟老伴兒頭天晚上摘桃,凌晨1點鐘就得送到批發市場‘搶筐’。賣完又趕回園子摘桃,晚上10點鐘才能插空兒吃口飯,都沒工夫睡覺,更不可能聊這些。”他一邊樂呵呵地說著,一邊從抽屜拿出一摞舊賬本。
“1998年,平谷區鼓勵發展大桃產業。我們村一共1000畝農用地,有700畝都種上了桃樹。我就是從那時候起,開始侍弄三畝桃園的。”賈寶順翻開舊賬本,回憶起往事,“起初,那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疏花、施肥、剪枝一切從零開始。直到2000年,我跟老伴兒兩人,一年忙到頭,1畝收入也就是兩三千元。”
賈寶順向記者解釋,當時每家每戶一盤散沙,種桃活兒又多,從施肥到剪枝有36項技術需要規范化操作。各戶的技能千差萬別,大桃品質也是良莠不齊。連續好幾年,村里都遇上“賣桃難”的問題。
“當時平谷區大桃主產區都是如此。那幾年,從區政府到村委會,都組織給果農教技術、送門路,各種辦法都試了,但有的果農年紀大技術跟不上、有的果農舍不得換退化的老樹……標準化生產障礙重重。”賈寶順向記者細數了當年的難處。
為破解環環相扣的難題,農村土地管理是第一環。2008年,平谷區政府統籌各鎮啟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摸清各村每一寸土地的基本情況和產權關系。在此基礎上,平谷區按照“區級統籌規劃、鎮級統籌管理”的原則,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管理使用。
“那一年,我們鎮政府、村委會經過幾次調查,先是組建鳳凰山投資管理中心,理順了我們村民和村集體的產權關系,還設置了集體股、戶籍股、土地承包經營權股。然后,我們幾家陸續把土地流轉到村委會。村委會再經過區經管站的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在農村管理信息化平臺進行招標,有兩家合作社先后把整村的土地幾乎都承包了。”賈寶順隨手拿出一個計算器,算了算,“鳳凰山投資管理中心每年分紅300元,合作社每畝給我1500元流轉金,村委會每畝再補1500元,明年還有合作社的分紅。等于說我啥也不干,就能掙近一萬塊錢。”
賈寶順高興地合不攏嘴,“說是那么說,可祖祖輩輩都是泥土里摸爬滾打的,不種桃還能干啥。于是,我就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年工資還能掙三萬。”
“同樣是種桃,有什么不一樣嗎?”記者追問,賈寶順拍腿說,“區別可大了!村黨支部組織農資采購和引進有機富硒種植技術,合作社負責品牌打造和市場營銷,我們果農按技術要求搞好生產,這就實現了技術培訓、農資供應、病蟲防治、技術應用、品牌打造和產品銷售‘六統一’。2014年,全村每畝平均收益已經達到2萬元,果品總收入1000萬元。”
賈寶順腰包越來越鼓的背后,是西營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市場化引入社會資本、成立村社一體的合作社整合整村農地資源”經驗的成功,也是平谷區長期統籌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的體現。
今年6月,中央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國選擇100個左右的縣(市、區)作為首批建設試點示范單位。平谷區成為北京市唯一試點。8月份,按照中央、市、區政策精神,平谷在全區推進“村地區管鄉鎮主責”改革創新工作,把實現合同規范、土地集約、流轉順暢、資源整合、產業興旺、農民富裕作為工作目標,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
相關標簽:北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