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11-01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八山一水一分田”,面對這種特殊的自然稟賦,該如何發展農業,帶動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近年來,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當地資源,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探索新型經營方式,以期在真山真水里淘真金,逐漸走出一條頗具亮點的現代特色農業之路。
不斷壯大優勢特色產業
在低緯度、高海拔、多云霧、少日照的地方,發展農業的出路在哪里?在都勻市毛尖鎮茶產業核心基地螺絲殼,記者找到了答案。
站在基地高處,放眼望去,半山腰那綠油油的茶園成群連片,這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子全很是欣慰。“這兒許多地方并不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但種植的茶葉泡出來卻是湯色清澈、色澤濃郁,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毛尖茶,因為形狀卷曲,又稱‘魚鉤茶’‘雀舌茶’。”
“怎樣讓毛尖茶的種植、加工、銷售形成規模,打響品牌,避免單打獨斗?”2009年,毛尖鎮村民張子全成立擺忙十里茶香專業合作社,流轉上百畝土地,開始精耕細作。
“起初只有8家農戶參與,但是憑借著獨特的制茶技藝進行精加工,市場被慢慢打開。”張子全說,“目前已有38家農戶加入,茶園基地增加到380畝,還引進了機器設備進行加工,基地年收入超過300萬元。”如今,在整個毛尖鎮,像張子全這樣的合作社已經超過40家。
在貴州省委、省政府“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引領下,黔南州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依托獨具特色的茶產業,將傳統毛尖茶制作技藝與品茶、茶園觀光相結合,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當地走上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的致富新路。
2018年,黔南州調減低效作物面積119萬畝,茶、菜、果、菌、藥、畜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經濟作物占種植業比重提高到70.4%。
新型經營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特色農業既提高了農民收入,也推動他們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方式。
一輛輛貨車有秩序地停在路邊,等候裝車;一片片瓜果立在田間,等候采摘……這種忙得熱火朝天的場面,在都勻市墨沖鎮良田壩現代蔬菜產業園已經成為日常。
產業園內,鮮嫩的茄子、翠綠的黃瓜、火紅的辣椒密密麻麻,映入眼簾,卻不見當下時興的大棚。“這里水源充沛,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恰好可以種植正季蔬菜,綠色無公害,這是我們的特色。”都勻市農業農村工作局農技服務中心主任楊仁翠說,“這既能保護生態,又能降低成本,還能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看到眼前的景象,工作人員吳月娥很是感慨:“過去就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活,看天吃飯,年齡大了出去打工也沒人要。現在好了,不僅有工作,還能分紅,這好事去哪里找?”
據了解,產業園流轉了1200畝土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蔬菜不僅供應省內,還遠銷粵港澳大灣區,年總產值可達到2500萬元,能同時解決400多人的就業,有力帶動了當地脫貧攻堅。
精耕細作推動產業鏈延伸
在黔南,做出特色的還有刺梨產業。作為云貴高原特有的天然野果,刺梨外觀呈扁球形,表面是黃褐色,別看它個頭小,還帶著刺,卻已成為龍里縣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起初,龍里縣茶香村主要種植玉米,好的年份,一畝地的收成也僅在800元左右,一直沒有脫貧。后來為了響應政策,村里有近3000畝土地實施退耕還林。耕地少了,玉米的收成又上不去,這讓村民犯了難。
“刺梨果既能食用,又可入藥,還能涵養水源、治理石漠化,一畝的收成就在2000元以上,可以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村委會主任蘭江說。
燕啟富作為返鄉農民工,2007年回到村里成立了龍里縣茶香有機刺梨專業合作社。“從最開始售賣刺梨果到后來做成切片、果脯甚至是刺梨汁,規模越做越大,產業鏈不斷延伸。”
截至目前,燕啟富流轉的土地從最初的12畝增加到現在的60畝,年產值超過30萬元。許多與刺梨產業相關的合作社紛紛涌現,縣里還引進了大型深加工企業,進一步提高刺梨產業的附加值。
如今,茶香村也從2000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發展成現在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土墻房搖身變成小樓房,小汽車也不再止于念想。
截至今年9月底,黔南全州新增農業龍頭企業27家,總數達到755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14家,總數達到6774家,實現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共帶動18.5萬農戶增收。
相關標簽:貴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