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2-20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施詩和公司工作人員為醫護人員送去愛心菜籃。(受訪者供圖)
抗擊疫情期間,出門買菜對困在家里的人來說成了一件難事。活動半徑大大縮小,也讓生鮮配送成為不少人網上食品采購的重要方式,這也忙壞了在生鮮配送領域創業的鄒天文和施詩。
“食為天”激發創業靈感
“我曾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留學,大學所學專業為管理與營銷。海外生活無疑鍛煉了我的獨立能力,既有生活上的獨立,也包括思想上的獨立。”鄒天文說。
2014年,鄒天文從澳大利亞留學歸國,在家鄉江蘇宿遷附近的市場遛彎兒時他發現,當地許多餐廳和水果店的采購員,為了尋求滿意的貨源,常常要往返于多個生鮮攤位進行挑選,這引發了他的思考——“把貨源集中起來讓商戶挑選,能不能更好提高效率呢?”在經過多方調研后,鄒天文意識到,生鮮配送在宿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瞄準生鮮配送領域創業的還有施詩。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她因成績優異獲得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交換留學的機會。回國后,施詩回到江西創業,在貴溪創建了集種植、銷售、配送于一體的江西詩語農業有限公司。創業過程中,施詩也有了更長遠的目標,她想要帶動當地的城市失業人員和農戶一起致富。“我們一直在做面向城市失業人員、農民和精準扶貧戶的就業培訓及農業技能培訓,希望能帶動更多人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生鮮配送上做出特色
“我之前在宿遷曾做過社區生鮮店的項目,但經營情況并不理想。之后,我一直在摸索生鮮方面的創業模式,直到發現生鮮配送這個領域。”2018年,鄒天文組建團隊開始項目研發,先后開通了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等多種電商經營模式。而在過去的一年里,鄒天文在宿遷已經建立了多個配送點,團隊工作人員已超幾百人,并實現了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的營業成績。
很早之前,施詩也意識到了生鮮配送行業的商機,她決定在生鮮配送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特色。
創業伊始,施詩打造的是面向個人的配送平臺,需求彈性大,會產生虧損。為了提高公司收益,她改變了經營思路——從最初的個人配送轉變為以企業機關食堂為主要客戶的配送模式。與此同時,在訂單采購中,公司引進了智能分揀系統以降低人工統計訂單時難以避免的出錯概率。為了進一步提高蔬果質量,擴大營業范圍,施詩還帶領團隊創建了包含蔬菜、花卉、中醫藥種植在內的生態基地。“我們從開始的虧損狀態到現在實現了很好的業績,最重要的還是要創新思路,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她說。
用質量與安全支援抗“疫”
“我們要最大程度保證蔬菜的新鮮度,大家信任我們,我們也要承擔起責任。”為了提高生鮮貨源的新鮮度,鄒天文倉庫里的貨物基本都會在當天清理完畢,而在生鮮原產地的選擇上,他也花了不少心血。從朋友推薦到實地調研,鄒天文最終選在了山東省臨沂市附近,哪怕每周工作再忙,為了把控質量,他也堅持抽空去臨沂親自參與采購。
為了保證食物安全,施詩與她的團隊在源頭把關、農藥檢測、分揀配送環節上同樣做了很多努力。過去3年,她的公司從沒出現過一次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是我們的生命線,對質量嚴格要求是對客戶負責,更是對我們自己負責。”施詩說。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訂單數量激增,施詩團隊和鄒天文團隊常常要加班加點甚至24小時無休。為了防止交叉傳染,兩家公司均要求每名員工都要戴口罩和手套工作,每天定時測量體溫,堅持不見面配送和工作地點每日消毒。市民下單后,配送員將蔬菜放到指定地點,以減少人際間的接觸頻率。
與此同時,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援戰“疫”。施詩與團隊以成本價為江西鷹潭的醫護人員送去了450個愛心菜籃,鄒天文組織工作人員連夜修改程序,“網上南菜市”小程序從原來僅配送企業機關食堂轉變為普通市民也可下單的模式,同時,一線醫護人員、軍人、警察等在網上進行身份認證后即可獲得無償配送服務。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