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3-09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這些天,在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仁壽基地,勞作驅趕了初春的寒意。科研人員有的忙著鋤草,有的駕駛著旋耕機在試驗田翻地,他們正為3月底玉米播種做準備。
仁壽基地不僅種玉米,同一塊地里,過一段時間還要種上大豆。能不能把玉米、大豆種在一起,通過優化田間配置,做到增產不增地?2002年以來,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帶領團隊進行了十多年的探索。
如何在實現玉米、大豆協同高產的同時實現機械化種植,是擺在楊文鈺團隊面前的難題。
玉米和大豆間套種屬于高低位作物配置,按照傳統種植方法,大豆由于缺少光資源等原因,倒伏嚴重,產量很低。針對這一問題,楊文鈺團隊提出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形成以“選品種、擴間距、縮穴距”為核心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體系,實現了間套種高低位作物協調高產。
據了解,田間玉米大豆通過復合種植優化配置后,玉米的種植密度為4100至4600株每畝,與單作玉米密度相當。大豆密度約1萬株每畝,是單作大豆密度的七成以上。2003至2018年,這一種植模式在四川、重慶等地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數據顯示,與純種植玉米相比,同一畝地,玉米基本不減產,還能多收100公斤以上的大豆。
針對玉米、大豆間套種無法實現機械化的難題,楊文鈺團隊與農機公司合作,研發出了適應帶狀間套作的播種施肥機、噴霧機和收獲機,最終實現了種植全程機械化,讓原本低效的間套作模式變得高效起來。在這一種植理念上,團隊還發展出混合青貯技術,即將玉米、大豆粉碎打包發酵制作青貯料,這為高原地區解決冬春季牦牛飼草缺乏問題提供了新途徑。
楊文鈺說,協調發展好玉米和大豆生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團隊將進一步優化技術,做好培訓,打造高標準示范樣板,推動這項技術實現大面積應用。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