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5-1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新聞網
測土配方施肥機。 楊迪 攝
2019年,是寧夏中衛市海原縣關橋鄉麻春村村民張紅珍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駐村第一書記曹瑾的支持下,張紅珍將家里荒廢的20畝地種上了硒砂瓜。
建設中的硒砂瓜分揀車間。 楊迪 攝
統一配發種子、租賃現代化機械進行農作、無人機開展病蟲害防治、合作社統一銷售……張紅珍驚奇地發現,自己印象中“靠天吃飯”“單打獨斗”的種植生產方式正發生著變化,依托科學規范的標準化種植、生產和銷售,張紅珍家里每畝硒砂瓜地的年收入逾2000元,瓜田里逐漸萌發出“硒”望的種子。
中衛市海原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523戶103163人,占寧夏的12.8%,該縣土壤富硒,發展特色富硒農業成為當地脫貧的良方。
海原縣關橋鄉現種植硒砂瓜4萬畝,其中富硒硒砂瓜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令張紅珍們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紅利”,亦成為海原縣脫貧的“樣板”。
5月14日,記者在海原縣關橋鄉富硒硒砂瓜標準化生產基地看到,基地的一塊試驗田中種植著54種不同品種的硒砂瓜,海原縣砂甜堡硒砂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曉龍介紹,這是在培育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種。
“標準化、科技化、規范化、統一化、品牌化。”丁曉龍如是形容硒砂瓜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特點。
“我們推行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丁曉龍說,硒砂瓜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集中推廣抗旱保苗、富硒監測、疏秧去頭、坐瓜膨大等技術,引領農戶大面積應用實用技術。
“起初有許多農戶不理解,抱著觀望的態度。于是合作社帶頭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一下子打消了農戶的顧慮。”丁曉龍說,通過“聯農帶農”的方式,科學規范種植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一戶一測土、一地一配方”等精細作業提升了當地硒砂瓜的品質。
但種出“好瓜”僅是第一步,如何將“好瓜”賣出去則直接影響著農戶的收入。
在丁曉龍看來,“酒香亦怕巷子深”,農戶自行銷售渠道窄且價格不統一,容易引發惡性競爭。“因此我們實行統一貼標定價銷售。”丁曉龍介紹,合作社將農戶種植的硒砂瓜統一兜底收購并進行銷售,不僅解決了硒砂瓜滯銷的隱憂,同時提升了農產品的價值,拓寬了銷售渠道。
據了解,合作社先后與華潤萬家、浙江明康匯等大型連鎖商超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建優質硒砂瓜綠色生產基地,與杭州兄弟聯盟、新農堂等農產品銷售公司年簽訂營銷訂單1.5萬噸。
而質量追溯機制也為當地硒砂瓜的品牌化提供了保障。將貼于硒砂瓜上的條碼輕輕一掃,產地、土壤狀態、時間等信息一目了然,便能將手中硒砂瓜的“身世家底”摸得清清楚楚。目前,海原縣關橋鄉富硒硒砂瓜特色品牌效應日趨顯現,硒砂瓜產地銷售價格始終保持在每公斤2元左右,產業脫貧的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下一步,我們將對本地硒砂瓜進行分級銷售。”丁曉龍說,合作社利用當地政府注入的100萬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建設了硒砂瓜分撿車間,將硒砂瓜按照含硒量、糖度等分為A、B、C三個等級,分別銷往水果專賣店、大賣場、批發市場,“分揀設備7月份便可開始運轉,屆時會進一步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相關標簽:寧夏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